“周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英语教学中文化艺术的渗透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英语教学中文化艺术的渗透论文,欢迎阅读分享。

篇1:英语教学中文化艺术的渗透论文
英语教学中文化艺术的渗透论文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在如今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化的普及却是少之又少。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英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学生对它很可能有排斥感,就如身体的排异功能一样。那么,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给学生多普及一些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外国文化的熏陶中学习他们的语言,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一、依托课堂,渗透文化知识
笼统地说,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正因为此,也有人将文化巧妙地比喻为“背景信息”。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所以学习汉语易如反掌。但英语不同,它的文化远在异国他乡,如果就只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学习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而且,许多教师都存在着错误的教学观念,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考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渗透,因小失大。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依托课堂教学,传播文化知识。例如,英语中的颜色单词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文化讲授给学生听。如在英语文化中,white有“圣洁,吉祥”的意思,所以很多带white的短语都有着以此延伸而来的意思,如“awhiteday”就是“好日子”的.意思;再如“whitelie”就意为“善意的谎言”。而black意味着死亡、罪恶和痛苦,所以在带black的短语中就有着以此而延伸来的意思,如blackdeeds意为“恶行”;再如“blackinface”直译为“脸色铁青”,引申义为“庄重、威严”。
二、拓宽渠道,了解英语文化
文化知识的渗透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地进行。单纯从课堂上教师口中得到的还远远不够,学生还要在平时生活中多注意对英语文化的积累,充分利用好各种外在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了解文化,就会发现文化没有优略之分,只有差异。中西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要了解这些差异,学会尊重他人文化。学校也可以通过宣传栏给学生传播文化,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英语报纸、电影、小说等等都是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些方式比较形象也更为有趣,中学生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轻松学英语,在英语的熏陶中,了解真正的西方文化。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央十台《希望英语》节目,带领学生在感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对学生英语的提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又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用英语进行话剧表演,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英语。《白雪公主》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全英文表演。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再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用英语制作手抄报的作业,让学生在手抄报上用英语写一些笑话、故事等。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其英语知识就已经得到了提高。
三、加深理解,弘扬中华文化
篇2: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导入及渗透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导入及渗透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导入及渗透作者/陈瑞蓉
摘 要:不同国家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而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差异成了在跨国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各国文化并且在以后能进行适当的文化交流,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不断导入和渗透各国文化。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及渗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与渗透的意义分析
现代社会强调“地球村”的发展理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成为当代社会达到和谐外交的重要途径。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诚然,听、说在交流中占主体地位,但文化交流必须以深入了解其文化为前提,学习理解渗透于外语中的文化,达到顺利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交际的一大难题,因此,在现代社会的教学中,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意识到教学中文化导入与渗透的必要,将其融入英语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化渗透的理解,深入了解外国文化,为以后的跨文化交流打好坚实的基础,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中的错误。
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黄金时间,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但由于高考的压力,不少学校的英语教学依旧以迎合高考为前提,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现代的高中英语教学,把教学重点也放在了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上,如学生的单词量、语法运用、阅读能力等,考试中也看重的是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成绩。课本中文化的导入与渗透,只是教师拿来教学单词及语法的课文,教学中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不对文化差异做出解释。常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虽然提高了学生正常的英语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但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不足导致了他们对跨国文化的了解存在欠缺,对今后的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缺乏文化教学意识以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教学方法千篇 一律,对课本有强烈的依赖性。课上仅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没有新意,教学方式单一,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www.fwsir.Com)对课本中文化的渗透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文化教学极度缺乏。
三、加强文化导入与渗透的措施
面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找到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多种英语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好各种英语资源,将文化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底蕴及生活习惯,并从中学习当地的语法习惯。《刮痧》是一部讲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电影中讲述了中国与外国对刮痧的不同看法,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英语教材。因此,在课上利用电影教学也是提高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除了观看电影之外,教师也可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情景剧表演,通过自身表演的方式,深入了解跨国文化。
(二)以教材为基础,扩大文化教学范围
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利用率非常高,对教材的依赖性也非常明显。但对于文化教学,教师应当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文化内容。虽然近几年在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开始看重文化内容的丰富,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应针对教材,扩展文化知识面,把课本内容延伸到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对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丰富的介绍。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为学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三)强调课外学习,注重平时积累
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课堂上、教材中的文化学习,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课外学习及文化积累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求并积累文化知识。作为教师,可以在业余生活当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俗语及典故,也可每天教给学生一句名言。在日常生活中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他们的文化积累提供资源与帮助。
英语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占主体地位,而高中英语的文化教学更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是素质化英语教育的必要环节。除了课程的改革以外,作为学生英语学习引导者的高中英语教师,更应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知识水平与其他专业相关知识水平,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以不同方式的教学展示地域文化差异,用自身力量帮助学生得到较深入的文化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区艳媚。浅析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2)。
[2]曹东英。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海外英语,(08)。
篇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在外语教学中,英语语言知识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会直接影响到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作 者:徐毓 刘桂芳 刘玉文 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外语部,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 渗透篇4: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与情感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与情感的运用
英语文章不是简单的单词词组的组合,字里行间它可以传达多种情感和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中的思想精髓、介绍不同的文化背景,促进学习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语言本身的学习,又要渗透西方社会的.相关文化背景.因此英语教学决不是简单的单词和短语的教学.应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与情感因素,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教学磁场,强烈的吸引着学生的神经.使他们能动的参与进来.
作 者:康小丽 作者单位: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 情感 教学磁场篇5: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论文
摘要:本文在阐述语言和文化之间关联的基础上,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策略及方法,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原则;策略;方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依据、原则、策略及方法
(一)文化导入的依据
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靠语言传承和传播。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导入和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相互尊重是基础。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比较客观的、无偏见的态度来审视异族文化,以平和的心态去吸收异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2求同存异是关键。“存异”相对“求同”来说不太好把握,对待与我们本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需仔细认知,提高鉴别能力。比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又如,“龙”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西方人却认为它是邪恶的象征。这两种价值观念就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
3 去粗取精是途径。在中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必然有部分文化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教师就要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引导。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
1从词汇的角度入手,挖掘词语的意义及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词义,避免望“词”生义。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以单词“white”为例。英语学习者对“white lie”就容易产生误解。难道谎言是白色的?显然说不通,正确意思是“善意的谎言”。同样道理,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此外,汉语中的“白痴“(idiot);“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其对应的英语词汇都与“white”无关。
2从习语的角度进行文化教学,能帮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特征,从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比如,我们用成语“味同嚼蜡”表达“对事物了无兴趣或文章(讲话)枯燥”的意思,而在英语中用“as dry as sawdu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教师平时就要指导学生多收集素材,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从风俗习惯角度进行文化教学,可帮助学生增加对中西方人行为习惯差异的理解,从而减少交际障碍。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呀”,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事实上在某些场合并不适用。如在餐桌上请客人吃饭喝酒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让别人先上车或先进门时应说“After you”。西方人也很少用“please”表示礼貌的请求,一般只在“Could you please …?”句型中使用。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并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并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邀请外籍教师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真正体验到中西文化差异。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作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报刊、影像、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以及语言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同时还可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写影评或者从电影中找出Native Speaker对话中的用词习惯和表达特点。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西方文化的资料,如报刊、图片或影视等,鼓励他们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制作英文名片;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陶冶情操。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读或者泛读英语教师应该多找一些原版文章。近些年,英语教育界不断提倡运用真文教学。原汁原味的Authentic Text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选择真文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英文原版小说、国外的英文报刊等以及网络上的电子原版文章。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面分析一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内容不够丰富
由于受教材中文化内容含量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课堂输入的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有些教师仅在导入环节依照教参进行一点文化背景介绍,之后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和语法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语言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导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输入成败的关键是确定内容及其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仔细挖掘教材,发现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主要从两方面着手:①词汇的文化内涵。②结合语篇有关内容引出相应的文化信息。教师要善于灵活取舍或不断补充、更新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文化气息浓厚、反映社会发展和我国文明进步的语言材料,突出语言的时代感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单一
多数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采取“旁白”的方式,学生缺乏自我体验,尤其缺乏对诸如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社会关系等深层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是导致语用失误,致使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文化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适当关注学生在文化输入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参与程度。可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其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训练,同时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围绕主题展开的交际活动中,并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同时还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语言教学相脱节
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难,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却不简单。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均有所涉及,却未将二者有机结合,甚至可能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承,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要么是脱离异国语言的文化知识堆砌,偏离了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文化和语言在学生的思维中多为孤立的现象,学生很难体会到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了。
现代课堂英语教学倡导互动模式(Interactive teaching),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要给学生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教师应注意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比较、讨论、辩论等开放式课堂活动,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渗透,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中英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文化导入需要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需要硬件设施与教师文化素养的共同提高。本文所述原则、策略及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天虹.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
2. 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6)
3. 李颖.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11:113.
4. 潘伟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5. 苏晓萍.英语教学中应融入中国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7.11
篇6:谈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一种语言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语言、语言学习和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种语言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Culture)和小写的文化(culture)来表示。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
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从小写的culture来看,初中英语三册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二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例如: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鱼和薯条),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往往有许多人喜欢吃饺子(dumpling)。就餐时英国人使用刀(knife)和叉(fork),在中国用的却是筷子(chopstick),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东西。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们还有喝午茶的习惯,而且往往喜欢在茶里加上coffee或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在中国车辆靠右行,而在英国则相反,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赞扬、致谢、问路、约会、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喜好当面赞扬对方,贬低自己,“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当面称道对方,对方会认为说话者有某种目的或企图;另一方面,当别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往往回答说“不好,不好,比起你还差远呢!”而英美人则会说“Thank you”,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另外,因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人名表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姓和名的顺序上(第三册第一单元),如:
英文:David(Given name Howe (Family name
/first name) /last name)
中文: 郝 (姓) 建国 (名)
可见,用汉语表达姓名时,一般姓在前,名在后,也可说“郝先生”,“郝小姐”等。而英文表达姓名时与中文恰好相反,则名在前,姓在后,有时可以用Middle name(中间名),需要强调用Mr. /Miss/ Mrs. 称呼人时,后面用姓(Mr. Howe )不可用名(Mr.David),因为 这是中国人通常犯的错误。在称呼方面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英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在中国则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造成误解。可见,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方法往往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所学语言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还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功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初中英语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1、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初中英语课本选材广泛,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美术、经济、自然等各个领域,教学中注重有关背景知识的渗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如:初一册教材中有下列有关时间的对话:
A:What’s the time in Beijing now?
B:It’s 8 p.m
A:What’s the time in London now?
B:It’s 12 p.m.
Beijing London(-8 hours) Toyko(+1 hour) Sydney(+2 hours)
midnight 4p.m. 1a.m. 2a.m.
noon 4a.m. 1p.m. 2p.m.
8p.m. noon 9p.m. 10p.m.
8a.m. …… …… ……
接着再请学生在图表上加上New York相应的时间,再进行句型操练,这样既扩大了句型的操练量,还加深了同学们对地理知识中“时差”这个概念的理解。
2、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专家认为影响阅读理解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大脑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程度与速度,另一个是“眼球背后的东西”在起重要作用。所谓“眼球背后的东西”,就是指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丰富,那么他在阅读时理解的速度就比较快,程度也比较高,反之亦然。例如:在某篇文章中出现“go to the sea”(下海)一词,一方面它是“进入大海游泳、嬉戏”之意,另一方面则表示“经商、做生意”,如果你不理解“go to the sea”的两种含义,那么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再如英语中“Thanksgiving(感恩节),sandwich(三明治),White House(白宫)”等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都有它们不同的含义,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同。如果说London is a foggy city的话,那么现在它已经不再是一个“雾都”了,如果翻出陈旧的词典来证明伦敦是雾都的话,那岂不让英国人见了笑话。初三册课本Leeson74“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中有一个问题“Why is the world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如果你知道现代世界通信越来越发达,信息高速公路不断完善,你就不难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了。所以要理解一篇文章的真正含义,揣摩作者的意图,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很重要的。
3、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我们从日常的交际错误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交际错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例如:学生们在商店里或街上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非常尴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能使用,而且对英美国家的女士来说,她们尤其不喜欢别人问及年龄,在初中英语第一册中出现过这么一句对话:
“--How old are you , Mrs Hyde?”
“--Ah ,It’s secret!”
可见,年龄是她们的隐私,你不应该过问,他们也不愿意把年龄告诉你。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解。如:见到一个熟悉的外国人,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 , Mr Green , 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正常的,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人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也许他们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其实,在英国,人们相互见了面,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How are you?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 , isn’t it ?”,而在中国,大家相互见了面常说:“你去哪里?”或“饭吃过了没有?”这对英国人也容易造成误会,他们会反过来问:“No. Are you planning to treat me to a meal(你打算请我吃饭吗?)”。
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他们的英语词汇量很丰富,语法也掌握得很好,可是到了国外,却无法与外国人开展交流,或者在交谈中出现许多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的在校初中学生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形下学习英语的,而且社会阅历尚浅,社会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所以要想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教给他们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三、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的二个问题。
为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社会对学习英语的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从教学角度看,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的教学,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寓于语言教学之中。
文化背景知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应优先考虑语言教学的要求,目前初中还不可能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如“Mooncake ”和“Young Pioneer”分别是什么意思;“USA”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缩写,它还可以代表Uncle Sam (山姆大叔);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为什么,等等。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含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在初中英语第二册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如“He lives in the twelfth floor.”(他住在第十二层楼)。英美两国表达的方法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first floor”,三楼叫作“secon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再如:初中英语三册教材中多次出现Make a telephone call这个交际项目,可以给同学们讲讲,中国和英语国家打电话的一些习惯用语。
2、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内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如:初中英语第三册第13单元涉及Christmas内容,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讲英语国家有关圣诞节的习俗,更好地掌握有关圣诞方面的专用词汇,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里搞一次较为逼真的圣诞晚会,如装饰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在树上挂上彩灯、彩球,树尖上挂上星星、小天使等,互送圣诞贺卡(card),叫一位同学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给同学们赠送圣诞礼物(Christmas present),同学们一起唱圣诞颂歌、用英语表演节目等等。同学们个个如身临其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英语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给学生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使他们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的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从而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书目: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献臣:“浅淡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刘道义:“展望二十世纪初的中小学外语教材”, 《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郑旺全:“初一上英语教材修订版介绍及教学建议”, 《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丁 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第1期
胡晓琼:“外籍教师谈中国英语教学与文化差异”,《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1期
篇7: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一、阅读式法制教育
英语教学由听、说、读、写四大部分组成,其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新人教版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阅读的文章和相关阅读题材,英语教师可以从这些阅读教材中提炼出法律知识和信息,从而让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培养一定的法律观念。例如,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主题为CulturalRelics,介绍了中外许多文化遗产并详细描述了文化遗产琥珀宫。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欣赏和赞叹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利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扩展阅读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文章,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法。再例如高二必修五第五单元主题为FirstAid,教材介绍了一系列紧急伤病情况的急救措施,尤其是流鼻血、骨折、扭伤等都是学生常见的伤病。单元主题紧扣学生校园生活,学生对于该单元学习兴趣浓厚。在该单元主题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可以扩展到青少年保护法,通过阅读一系列青少年保护法的英语文章,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急救知识解决伤病,还要积极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免于伤害。
二、情景式法制教育
情景式教学法是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好的情景之中,成为其中的角色之一,在情景之中产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情景教学法是高中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法之一,在课堂实践中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法制教育同样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进行结合。例如新人教版高二选修七第五单元主题为Travelingabroad,虽然单元内容是旅游相关的,向学生介绍国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国外留学旅游的体会,但是国外留学旅游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文化常识之外,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差异也是需要注意的。因此,英语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设定情景,由学生扮演留学生来应对国外的各种法律问题,通过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国外的法律,对中外法律进行思考和反思。此外,对于一些国家的特色法律还可以专门进行一次课堂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在掌握我国法律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国外的法律结构,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三、讨论式法制教育

讨论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深化文化认识,并且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分享信息。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利用讨论环节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培养一定的法制观念,为自己树立一定的法治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选修七第二单元主题为Robots,其中一篇阅读文章提到了著名科幻小说作家IssacAsimov在其小说中提到机器人三条法律。从这一话题可以延伸进行一次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这三条法律以及与人类法律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借由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去主动了解我国的法律结构,思考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中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依托。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作为一线教育教师,我们应重视中学生法制教育,自觉将法制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中学生受到法制理念的熏陶,不断深化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最终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人。
篇8:小议体育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式论文
小议体育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式论文
一部分人们还是认为体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要身体健康,我们甚至可以对体育活动置之不理,更有甚者,认为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身体受伤害的几率也随之大大增加,有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应该坚决抵制体育。显然,这些想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人们应该将自己的视线放的长一点,看到体育运动中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看到体育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磨练意志的一面。
1强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悠久发展史的产物,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它作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文化信息的集合体,在推进体育教学的文化内涵的渗透方面,具有其独树一帜的功效。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中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都无不透露出凝聚在其中的人类文化和智慧的光芒,它们都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如果对这些特质加以渲染,将会对人们在体育的认识上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这正是突出了“硬件”是“软件”建设的基础的说法。另外,通过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们在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的意识也有所强化,这对于在体育活动中继承民族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拼搏向上的体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情趣培养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着的有关于大量美的元素,如云南白族的霸王鞭,就是一个培养心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一个标准,这为文化的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再比如,在道德观的培养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跳竹竿,在体现体育文化中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方面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敏度和瞬时反应能力的提升,其在思想上也起着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精神修养层次上的提高。
2实行体育活动开展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强势项目的建设之上,更多的时候要考虑未来体育活动发展的前景,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长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此,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各个阶段的年龄层次,把学生的可参与性和接受性纳入到对于活动设计的考核范围之中,比如对于男生热爱的项目,像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条件支持用于相关场地的建设,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增加课程的安排次数。这样在上述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多种体育文化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对于体育活动中理论和文化精髓的传播形成了一个极强的推动力。专题性讲座的举办也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出文化元素的很好的方式。除了日常的体育运动会以外,我们可以请一些在该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现场交流活动。让大家进行一个理论方面的头脑风暴。在这个风暴中,不同人在体育文化的交流之中会产生思维上碰撞的火花,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推进了高职院校的体育的文化建设。
3构建生态型教学课堂
生态型的体育教学课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的是通过在体育活动中的实践,最大限度的对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理想进行考察,从而强有力的促进师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在生态型教学的课堂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质量有了一个明显的飞跃,具有生态体育知识水平的教师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加强生态体育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在与文化道德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生态体育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其行为都被限定在一个标准的范围之内,课堂之中禁止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自我约束”、“严于律己”等文化精髓被摆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在构建生态体育课堂之外,其所倡导的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为文化的渗透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于校园中宣传栏和相关广播电台的等交流平台的利用,校园通讯类杂志的创办,体育康复系统的运行,“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等的概念深入人心,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4开展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主体性体育教学,就是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并尊重教学的参与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主体性体育的教学中,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得到了足够的考虑,学生自身对于某项运动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广泛的尊重,而且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个性的需求心理和实际的教学内容之上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带着对于提高自身的期望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与教学的内容相违背的可能。当然,体育教学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来进行微调。在动态考察之外,主体性教学中开放式的教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通常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上的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思维空间的想象力打不开。而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恰好相反,它鼓励学生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即兴创作,给与学生大量思考的时间,让所学的知识在学生体内进行一个有效的转化。试想如果总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会有明显的提升吗,这显然是不行的,有了主体性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的意识,激发出更为先进的体育文化理念,从而扩大体育活动的发展范围。
5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就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体育发展的状况来看,要想促使体育教学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努力营造体育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体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来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比如在体育院系中开展关于某一主题的讨论会,让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介绍自己对于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并留出一部分提问时间,以供讨论,就这样老师相互之间形成一股探索体育理论的合力,从而创造出更为优秀的体育教学理论。再比如可以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俱乐部。正式运行前,广泛的听取学生的意见,进行全方位的市场调查以满足不同地方和民族学生的需要,不同俱乐部的成员间也可以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增进文化和感情上的交流。
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贯彻有关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在构建高校体育氛围这一块,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扩大体育俱乐部的规模;在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的课程上,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平时活动的开展中,加大多样性的投入力度;坚持主体性和生态性教育。只有这样,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才能够在实质上渗透出文化的精髓。
篇9:对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思考论文
对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思考论文
一、英语教学过程中负担的德育任务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也负担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任务。人的观念态度都是和其道德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的。英语教学和德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英语学习的水平。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途径
1.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只有勤奋努力不畏艰难才能学好英语这门课程,而良好的学风和学生良好的品德状况是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养成良好的学风,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仔细认真,努力钻研,能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并且品质良好、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2.老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老师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自身首先必须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自身的学习生活习惯必须良好,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非常的强,并且非常喜欢模仿老师。由于英语这个科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老师也是扮演了中西方文化桥梁的角色。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必须尊重他国的民俗习惯,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感化,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3.环境必须和谐
想要更好的在英语课堂渗透德育,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德育环境。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让课堂充满尊重信任以及爱,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让课堂更加和谐民主。为了达到这种要求,老师必须转变思想,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学的氛围更加的和谐,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感情的熏陶,提高其品德素质。
4.活动的安排,在活动中进行德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其进行交际和实践,老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一系列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堂中的对话部分让学生起来对话,在交际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互相关爱和礼貌文明,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5.合理的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着德育的作用,老师应该合理的对教材进行利用和挖掘,深入的对教材进行研究,并且找到合适的办法将其和德育结合在一起,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说在讲到濒临灭绝的动物大熊猫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进行一定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养成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讲道德,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的养成。
三、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应该坚持的原则
1.德育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规划性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根据英语这门科目的特点进行,发掘教材和这门科目中的德育因素,绝对不能够使用说教的方式,这样不但效果不好,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会提高。老师在进行教学特别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的.时候,可以将德育思想渗透进去,把教学理念心理素质和自我的修养结合在一起,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
2.有实用性的特点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渗透德育内容,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渗透,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必须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才会有效果。德育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德育的实用性。
3.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办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暗示,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暗示不断地努力奋进。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老师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激起学生和老师的共鸣。进行德育的工作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4.德育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
由于信息的发达,学生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特别多,所以学生自身的见识要远远广于十年前的同龄人,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必须尊重学生,尽量不要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四、结语
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不是非常特意的进行,而是应该在控制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完成的基础上,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进行,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对象进行,这样效果才会良好。
篇10: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也是必须的,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九年义务教育》中指出,文化意识应该以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课程目标中,此篇文章探讨了小学英语学习的课程目标,同样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渗透文化教育。
关键词:文化意识;小学;教学;英语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教育界人士一直在研究关于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重要性的研究。相关人士认为,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九年义务教育》中首次指出,文化意识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课标学习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忽略了文化差距的影响,只是一味的教给学生语言知识,不仅教学效果不佳,同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本篇文章尝试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方便有效的学习英语,同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文化意识的内涵
文化意识或跨文化意识,指学习者在语言运用和交际过程中对文化造成的行为的影响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对人类行为和信仰有着深层的理解能力,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理解,认识到正是这些行为和信仰造成本国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有所不同。他不仅包括对本国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中一些具体行为的理解,还包括对文化环境、模式、特征以及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批判性观点的理解,因此,文化意识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能力,更是思想上的一种才能,是最难获取的能力之一。什么是跨文化差异呢?跨文化差异就是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敏感性,中外文化差异明显,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只有了解了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倘若对此没有一点的了解,单纯的学习英文,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学生会产生曲解,认为教材的问题或者是教师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教师还不如我们呢这样的感觉,这点基本的交际方法都不懂,怎么能教好我们呢,渐渐的学生对此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让学生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而学习英语就会有积极主动性,在这种主动性的引导下,学生会对英语产生独特的兴趣,英语也会成为学生的喜爱。
2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意识的方法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效的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文化意识的渗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初始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初始阶段就是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学生,课前的了解,有利于增进对英语的记忆,提高了课堂上的效率。因为语言就蕴藏在文化中,所以首先了解英语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来,学生主动的去了解英语文化会使他们对自己有高度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他们会认真的听讲,在教师提问时,他们希望教师会提到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课前对文化的了解就不会白费了,所以这个初始的准备阶段是非常必要的。英语文化的初始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深入的了解英语文化的不同,知道课堂中会运用到哪一种不同,并对之做出一定的方案,在课堂上讲到这个方面时,将在备课中准备好的方式拿出来让学生们了解并运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之间的不同,并做出语言描述,课下再去深入的了解,在下一堂课中千万不要放过这个环节,否则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不会有课下去了解的热情,一定对学生们做出的准备给予一定的肯定,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
2.2发展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发展阶段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的规则,有系统的讲解重难点。当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要让学生们参与到这个课题的讨论中,让他们置身事中,并给学生们扩展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原因,使学生们对中西方文化渐渐的了解,同样应该让学生们明白中西方文化的禁忌,中国方面与人交谈时谈论年龄,身高以及体重是很正常的,但在西方国家,问这些问题是非常不礼貌的,他们通常以谈论天气开始人们之间的.交流,这样,学生们如果遇到国外的同学便可以注意到该怎么和他们交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文化传递注意的事项一步一步的传递给学生们,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够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3练习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学习是为了运用,同时在运用中学习,所以练习阶段是关键的。在练习的阶段,学生要求练习上一堂课中学习到的语言交流,因为学生在语言交流和文化背景不了解,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指出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并给他们及时的讲解,不要让问题存留,同样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交流氛围,按照外国人通常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
3结束语
现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英语界人士不应该放弃这种教学方式,相信随着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的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学生们终将在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敏锐性。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工具,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因此,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主动的去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平等的看待与我们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原因,不应该受到人们的歧视,我们若要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必须尊重西方的文化,我们应该在他国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在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同时,大胆接受新文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有学问有才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薇薇.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蔡宇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3.
篇11: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河南省郑州市机电学校(河南 郑州 450121) 王锡俭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清楚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只重视听、说、读、写训练,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等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您过奖了)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或用“Where?Where?”(哪里?)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两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He is a wolf.”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涵义窥见一斑: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涵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汉的文化涵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宠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stubborn(顽固)”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英美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说:“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英美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这样,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音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n likely a prostitute.(她可能是个妓女。)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篇12: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11)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策略谈点看法。
ァ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认为中学英语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语法教学几个方面谈谈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园”,以Shylock( 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过午时茶”…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2.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以下举例说明几种文化语境的设置:
1)角色表演:
例如,SEFC,Book 2A Lesson 1,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为此,教师设置了如下对话情景:
Student A is calling on student B to give her a message about the English Summer Camp to be held the next Monday. When he is at her home, Xiao Wang, her cousin,is coming in.
2)将阅读课文改成对话:
例如,在学过SEFC, Book 2B Lesson 73-75,A freedom fighter之后,我们设置了如下练习:
Suppose Jane, a woman reporter of a newspaper, is interviewing Martin Luther King about his life and struggle for the black freedom. Please make up a dialogue between them.
3)单项或多项选择填空:
这类练习是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社交语用错误而设置的。例如:
Passenger:________
Taxi driver; Okey, Let's go.
A. 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B. Airport, please.
C. Is this taxi taken?
D. either A or B.
[提示]C项意在打听车上是否有人,与答语不相呼应。A、B、D三项中,根据对话双方的身份和动机,乘客叫出租车没有委婉客气的必要,因此,选用B项既得体,又不失礼貌。
3.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如,SEFC,Book 3,Unit 1,Madame 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 Marie Curie,Marie, Mr 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了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如下所示:
姓名 1.名+姓→如John wilson
2.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 名或姓)+姓→如Edward Adam Davis
3.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
4.妇女婚后常随夫姓→如Marie Curie
称谓 1.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 Wilson(或Mr.John Wilson)
2.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 称 谓→如不说Teacher Wang
3.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avid/或Dave(但 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 Tom)
又如,SEFC,Book 2B,Supplementary material 5,Pianist,该短剧中写到身为富豪之子 的Gary,在父亲Mr Braint不给予任何经济资助的情况下,只身到巴黎打工,以体验“earn living by a painter”的滋味,尽管是寄人篱下,借贷度日,Gary却乐此不疲。针对这一情节,教师提问:“Why was Gary willing to go to Paris to earn living by a painter? ”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指出,这里表现了Gary“独立自主、体现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当代美国的社会时尚,也是其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上述课堂教学策略仅仅是粗浅的尝试,是很不成熟的。目前,对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研究 还处于初步阶段,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在这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但正如鲁迅先 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13:分析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和作用论文
分析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和作用论文
当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大,各高校也普遍重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要想帮助英语学习和提高教学的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文化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当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文化,将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以此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外语教育不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加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化教学,本文主要是在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对英语教学和学习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中西茶文化的差异
英国的茶叶是从中国传入并引进的,饮茶之风从此在英国兴起,随着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英国饮茶的人数在不断增加,逐渐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作为茶叶消费的两大国家,中国和英国都十分的热爱饮茶,拥有一定的饮茶习惯,但是由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茶文化在进入英国之后,在英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荼文化。中国在唐朝的时候开始盛行饮茶,并逐渐深入到了平民百姓的家庭当中,各地兴建的荼馆、茶楼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中国第一部记载茶的文献《茶经》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18世纪之前,茶叶在英国还属于稀有物品,作为新生的事物只在上层贵族中才能享用,并且当时的荼叶价格较贵,导致普通的居民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茶叶,而随着茶叶大量进口到英国之后,茶叶的价格开始不断下降,在英国的所有阶层就兴起了饮茶之风,这大大提高了英国的茶叶消费量。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加喜爱喝红茶,所以面对着最大的茶叶进口国,我国出售荼叶的时候以红茶为主,但是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发展,西方国家对绿茶的需求量在逐渐的提高,西方人接受绿荼的人数在逐年的增加。但是英国和中国在饮茶风俗和习惯上拥有较大的差异:首先,英国人会在固定的时间饮茶,将饮茶的时间划分为上午和下午,分别是英式上午茶和英式下午茶,人们大多饮用红茶,却与中国的红茶不同。英国人在饮用红茶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添加糖和牛奶,而中国人在喝红茶的时候一般不添加任何的调料,英国人在饮茶方式上的创新能够体现出他们茶文化品味的提升。而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喜欢喝绿茶,一般都会选择在饭后品饮绿茶,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后完成茶叶的泡煮,但是在英国大多数人们饮茶都是通过冲泡茶叶这种方式完成的。
2.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作用
2.1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现代人类都是通过语言来展开交流,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只有将语言和文化进行有机的统一,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教学的有效性。语言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既能够作为文化的载体,又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当代学生在展开英语学习的时候,只有不断的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才能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教IP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将其简单地作为语言教学来进行,还要将其作为文化教学的一种,体现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实践当中。
2.2 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的外语教学,很少将文化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但是随着文化教学的作用被人们所熟知,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不断加强文化教学的运用。文化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实现不断的更新,因此与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没有将文化应用到实际的外语教学中,就无法真正地学习好语言。对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熟悉就无法在实际生活当中将语言进行充分的利用,更不能在展开英语教学的时候将语言运用灵活。作为文化的载体,教师在展开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有效地利用语言文化,若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教学的'时候,面对不熟悉的英语语言就不能有效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对H家的文化不够了解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对英语国家文化掌握不深。在英语教学当中融入文化教学,将英国的茶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作为英国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之一,对英国茶文化的掌握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了解,还能够通过文化教学让学生不断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机,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
3.1 中西文化的比较问题
在展开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组合决定了认知的方式,为了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时候,能够形成正确的交际风格和语言行为模式,就需要从文化认知出发,帮助学生对交际规范和词句法方面进行有效的掌握,面对交际化外语学习的时候,通过学习能够摆脱困境。由于中西方在茶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展开英语教学当中,可以将中英两国不同的茶文化贯穿到教学内容中,例如,教师在进行英语听力教学的时候,一般都会对其中涉及到的新词汇进行介绍,教师可以利用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知识作为背景,将新的知识词汇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blacktea在英国指的就是“红荼”,将这类型的新词汇与听力教学相结合,并且教师还可以介绍中英饮茶风俗和习惯上的不同,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新词汇的理解,还能够加深词汇的熟悉程度,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3.2 外来文化的导入问题
虽然利用中西荼文化的差异能够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教师还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外来文化的导入,教师在导入外来文化的时候需要经过三个层次:
首先,在讲授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的时候,需要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为学生解释清楚,将外语学习中可能影响到学生理解掌握的障碍消除,这是文化教学必定经历的一个问题,在导入词汇的时候也要重视将文化因素^课文内容相结合,只有营造出良好的文化背景,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
其次,文化知识的导入必须具有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对每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列出全课文的文化框架,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知识。’
最后,文化内容的导入不能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必须扩大文化内容的覆盖范围才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一般的文化表现形式有两种,其一是文化社会模式;其二是文化价值系统,只有对两种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综合的概括,才能够将外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充分的表达出来。
3.3 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教师利用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来展开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分析外语教学当中的语言现象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文化认知模式不断完善。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定位在引导者的位置上,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实现教学相长,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提高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规避语言学习当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缺少得体性,在正式的语言运用场合中,时常出现中文式英语的情况,所以改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也是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
4.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展开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还能够帮助教师充分的利用文化教学方式。文化导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受到教师的欢迎,其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的增强。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中西荼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不仅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更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以此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水平。
篇14: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中学时期是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可以为他们日后的英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全面推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将文化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解读教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习惯的差异,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以此提高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与中文存在类似的地方,如部分词汇的使用方式非常灵活,或者有一词多义的情况,并且很多词汇有固定用法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不被汉语使用习惯影响,就需要将每一篇文章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相联系,而并非单纯地进行词汇教学在教给学生新的词汇时,注意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并将词汇的含义、语法等有意识地进行区别教学,然后通过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翻译,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我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在文化上存在一些相似性,并且大多比较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国家更加关注个人的行为表现,并且认为个人的奉献是构成集体利益的基础,而不是如东方国家更加看重集体的贡献同时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对个人才华的展示,并以此为荣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要求学生不被自己的母语习惯所束缚,并在英语学习中改变长期以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避免与外国人交际时产生矛盾或尴尬如我们在初次见面时,常会通过询问年龄、家庭情况等拉近距离,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并且认为询问这些问题是非常不礼貌的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并引导学生适应英语的用法与习hn,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有益的。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充分解读教材来展示西方文化知识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选入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与西方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收集与西方文化风俗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短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圣诞节这个西方的重要节口前,可以要求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之后可以播放圣诞节歌曲或者相关的庆祝短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由来,国外是如何准各和庆祝圣诞节的,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知识,也将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感觉没有那么枯燥和陌生,也给学生直接的英语语言体验同时可以将我国的传统节口如春节等,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
(二)创设语言情境来开展}I语教学
在开展中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和做事而在英语II语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生硬地使用所学词汇,就应该通过模拟对应的语言情境,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达到能够灵活、熟练应用所学英语材料的目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动力在开展教学活动或者探索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愉悦的学习体验,就能够自觉地去探索与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筛选与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并创设相应的交际情境来帮助学生适应这样的语言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购物过程中交谈的情境,将教室看做一个小型的商场,要求部分学生作为售货员,部分学生充当消费者,通过依次抽签的方式来进行英语交流,在购买物品时可以用:"May I helpyou?”等常用语向消费者提供帮助,在购买完成后可以通过常用II语向售货人员表示谢意这样的语言情境非常贴近生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流利的}I语顺利完成了课堂任务,也达成了任务型教学的目标。
(三)将文化意识教学融入课外活动中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也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即在课外活动中融入文化意识教学,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英语文章或者杂志,或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英语电影通过观看英语电影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很有帮助,也有助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在轻松观看英语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学习英语是没有捷径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同时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熟悉的英语歌曲,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通过体会歌曲中表现的情感,进一步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一些励志歌曲也可以感染学生,让他们学会正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练习与实践来提升英语水平。
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舒缓的英语歌曲,并给学生介绍与歌曲相关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跟着节奏合唱,这样的方式可谓寓教于乐,对于提高学生的}i语与听力大有帮助此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推荐一些简易的英语读物供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写一些简单的读后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无论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通过大量阅读都可以开阔视野,并从中感受其中的文化背景,进而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掌握这门语言中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特点,注重融入文化意识教学,将文化与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篇15: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的培养论文
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的培养论文
一、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的内涵
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文化责任是同时涉及影视传媒与艺术教育的交叉概念,是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在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特殊精神文化产品的影视传媒作品,尽管已经受到商业化的全面浸染,但其公共利益和文化责任仍然应超越于商业利益之上。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则必须肩负起对内培养文化精英、对外推动不同文化与文明相互理解融合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文化责任。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的特殊性,就是要将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中,使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与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融为一体。培养出具有文化责任的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有效提升影视文化产业的品质与品格,并使其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培养与建构的必要性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升级,已经大大改变了媒体的格局与影视艺术教育的状况,技术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文化责任的培养与建构的必要性何在?
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影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表。近些年,我国的不少影视作品陆续走出国门,但相对于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如果影视从业者缺乏自觉的文化责任意识,就会造成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缩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有害无益,更不必说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了。
2.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影视传媒在为受众提供信息资讯、娱乐消遣的同时,还对提高受众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影视媒体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文化信息的媒介工具,而且其自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者、生成者和构建者。影视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文化责任培养,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宣传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为提升受众的文化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3.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影视传媒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随之出现的泛娱乐化、“三俗”等不良现象产生了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对其公信力、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造成了严重削弱。唯有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影视传媒行业健康发展。4.助力学生求职就业。高科技的发展使影视传媒行业的生产和传播正趋向智能化,技术操作变得越来越简单,若想成为行业精英,必需从单一的技能操作性人才转向既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责任感,惟其如此才能制作出有思想性、艺术性而且符合现实需要的作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培养良好的文化责任感,有助于解决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能使他们具备厚积薄发的.文化推动力。
三、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文化责任的培养?
1.教学环节的贯彻。影视艺术教育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教学与培养学生文化责任理应是相伴相生的同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文化责任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文化责任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底色。反映到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中,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教师在主观上要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当做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的教师在自身观念中就更加看重技术的教授,认为文化责任感是虚无缥缈之物,既无具体衡量标准,亦不能体现教学成果,因此根本不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及。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忽视。其次,文化责任感要反映到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影视专业理论知识时,要将知识点放置到社会、时代大背景中,通过对历史或现状的阐述,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其文化内涵。在选择课堂播放的影视片例时,要注意精心选择,既要符合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又要考虑到片例在文化上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三观”不正确的片例要坚决避免,若实在需要,则必须批判地分析,避免让学生产生价值观上的混乱。再次,影视拍摄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选题的思想内容及其文化内涵,避免单纯追求技术的炫酷。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影视专业的学生对特技制作兴趣盎然,对于拍摄内容的深层内涵却毫不关心,对于自己拍摄作品的技巧说得头头是道,被问及主题思想时却茫然不知。这是影视拍摄实践学习中特别突出也格外要注意避免的现象。
2.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体系对于拍摄实践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评价体系中文化责任成为缺失的一环,必然会影响业界的实践方向,对影视艺术的基础教育环节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学术会议层出不穷,这些活动直接影响着评价体系的建构。评奖活动推崇哪一类的作品,往往就会将此类作品的创作推向一个创作高潮。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是业界的风向标,还应是影视教育的指路牌。正因如此,学界或业界在举办相关评奖活动时,文化责任理应是筛选作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非仅仅考虑作品的火爆程度,比如票房如何、收视率多少等等。另外,相关研究部门或专业协会应召开以文化责任为出发点的评奖活动或会议,予以深入探讨,以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奖活动或学术会议不应是小圈子里的封闭式的自说自话,而应走入校园,鼓励学生参与,以拓展其专业视野,并提升其学术素养,让学生们了解当前行业最前沿的信息资讯,知晓最新的行业评价标准,并尝试把它们与自己的理论学习与拍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与其他专业不同,影视传媒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一方面,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另一方面,要即时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前沿动态,用以指导自身的专业学习。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或个人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参观、访问、座谈、实习等等。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考察当前影视艺术领域的真实现状,尤其是文化责任缺失等问题,并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今后自己步入岗位之后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从而通过这些思考调整在学校中的学习内容,以备将来能够承担起作为影视传媒从业者所应担负的文化责任。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尽管高科技已成为当前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影视行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文化责任始终是不可动摇的根基所在。影视艺术教育应既追随影视传媒业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又充分重视对学生文化责任的培养,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既具有高度文化责任感、又具备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符合当前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钟起惠:《从负责任的观点检视台湾电视台新闻部的例子》,《亚洲传媒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版
②江凌:《论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新闻爱好者》,第11期
③梁衡:《记者的文化责任》,《今传媒》,第1期
篇16: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1】
摘要: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英语教学是一门人文性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课文中的许多话题、文段都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启迪,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同我们的母语――汉语一样,是思想的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英语教学也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学好英语的兴趣。
但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采取的一直是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甚至厌烦情绪剧增,学生丝毫感受不到英语语言的美感和其传达的人文精神。
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把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强调英语学习的乐趣、感知及应用英语、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思考等。
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围绕新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做好人文性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说、阅读、写作等了解语言的相关知识、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感受、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形成完整的人格。
一、感受英语语言之美,陶冶性情
为了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之美,在鲁教版初二英语下册课本unit9中,当我讲到furthest这个词时,学生对“farthest”与“furthest”两个单词的区别不太理解。
于是,我给学生朗诵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学生被这首诗所蕴含的悲情深深打动。
有学生课后告诉我说:“原来英文诗也很美!”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英语语言之美。
后来在学校经典诵读节上,居然将这首英文诗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出来,那饱含深情的男女生“二重奏”让台下爆发出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此外,在备课时,我还搜集了大量与课本话题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
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音乐之声》《阿甘正传》《罗马假日》等经典影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启迪、引导,对善、恶、美、丑的分辨,对爱国情怀的感受,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树立,对爱情的理解等人文精神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搜集英语材料,感受作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多学生缺少生活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
每当问起他们的梦想时,有的说“没有梦想”,有的张口便是“豪车别墅”。
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建设的栋梁,早早地就已经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染,多么令人痛心和担忧啊!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将人文精神融入英语教学。
初二下册unit7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这一单元的话题是“dream”,而这个话题在初三下册泛读中还会出现。
于是,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dream”和“hope”的区别,然后引出美国著名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中最让人精神振奋的演讲: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演讲稿的时代背景,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资料,制作关于Martin Luther King的PPT简介。
学生搜到的资料之丰富超乎我的预料:有的学生侧重美国的种族歧视,有的学生侧重黑人被贩卖的历史,有的学生向大家推荐了《紫色》这部反映种族歧视的电影,有位地理学得很棒的学生还给大家呈现了美国行政划分图。
集体的智慧形象、生动、立体地再现了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让学生由“个人之梦想”升华到了“国之梦想”“人类之梦想”,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把英语当作思想的载体,我们将冲破国界、种族、时代的限制,与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对话,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丰富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莹.小学英语“人文性”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0(17).
2.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3.张仁秀.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现代教育科技理论,2012(7).
初中英语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渗透【2】
摘 要: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只看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老师们没有注意到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语言教学的实质。
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
中学英语的教学缺少人文内涵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以及升学率直接相关。
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一般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也没有对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科学与人文并举是具有前瞻性的必要性的。
本文拟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科学人文素养;渗透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英语语言教学,应该好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课堂上我们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只看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老师们没有注意到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语言教学的`实质,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
中学英语的教学缺少人文内涵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以及升学率直接相关。
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一般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也没有对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我校提出科学与人文并举,我觉得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我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明确英语素养的特点:英语是一门语言,我们不能机械的教,学生们也不能机械的学,要灵活掌握,学以致用。
要掌握和了解文化传统中有价值取向的文化信息。
要排除母语汉语的影响,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需求,愿望,信念,情感或意志,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2、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做出新的认识,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新的转变。
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的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发挥主体作用,这样同学们才能积极的参与整个课堂,从而改变以前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良好的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其过程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无拘无束、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授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
要营造协商式的教学氛围。
4、在课堂上运用精彩视频及电影资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如在仁爱九年级第二单元,我下载了一段沙尘暴的视频,同学们看后深刻的意识的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学生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在九年级第四单元神秘的科学,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科学技术展开,谈到神舟五号,电脑科技,科学发明以及神秘太空。
我特意下载了最近几年中国载人飞船登上太空的视频,同学看很震撼,也很有兴趣,这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操。
5、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资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如在仁爱七年级下册讲到天气这一单元。
我选取了大量的有关天气和季节方面的图片,选展示四季的景物,让同学们感受四季的特点。
边看边学习spring,summer,autumn,winter这几个单词。
接着我播放五个画面:乌云密布cloud-cloudy, 阳光明媚 sun-sunny, 刮风: wind-windy, 下雨: rain-rainy, 下雪:snow-snowy。
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学习了10个单词。
然后给同学们放几个每个季节相关的动画,如放风筝,游泳,堆雪人等,看后让同学们谈论自已最喜欢的季节。
这不仅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6、在英语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表演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分角色扮演表演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只有在这种活动中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理解书中对话知识,也才能灵活的运用。
角色表演不仅可以模仿书中的对话情境,也可以由教师设定一定交际情景,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自由选择自已喜欢的角色,经过一定时间准备和练习之后,要求同学们借助于体态语口头表达出来。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们们必须运用具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不仅培养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总之,人文精神体现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阵地是课堂,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在掌握语言运用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创新精神,情感,潜能,实践能力也得到发展。
学生既掌握英语,又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学习,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等的人文精神。
只有学习英语与发展人文素养有机地融合,和谐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 董海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研究》《新课程学习》(期刊),201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