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我屋上三重草的下一句是:“茅飞渡江洒江郊”。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以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风为引子,描绘了诗人所居茅屋在风雨中飘摇、最终屋顶茅草被卷走的窘境。而“卷我屋上三重草”之后的“茅飞渡江洒江郊”,不仅承接了前句的动态描写,更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将茅草被风卷起、飞越江面、散落郊野的情景生动呈现。这句诗看似只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记录,实则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与时代背景,是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典型体现。

秋风骤起,卷走的不只是屋顶的茅草,更是诗人残存的安宁与尊严。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寓居成都草堂,虽生活清贫,但尚有一处遮风避雨之所。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风,便轻易摧毁了这微薄的庇护。茅草被卷,飞散于江面,飘落于郊野,如同诗人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这句“茅飞渡江洒江郊”中,“飞”字极尽动态之美,仿佛无数茅草在空中翻腾、旋转,如无根之萍,随气流飘荡;“渡”字则赋予茅草以空间上的跨越感,从屋上到江心,再到对岸,形成一条清晰的轨迹;而“洒”字更添几分无奈与零落,仿佛不是风在卷草,而是命运之手将一切抛洒于荒野。这种层层递进的动词运用,使诗句充满张力,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场秋风之中,目睹茅草四散的凄凉景象。

杜甫的笔力并不止于写景。他写茅草之飞散,实则是借物写人,以物喻己。茅草本为最卑微之物,却承载着屋顶的遮蔽功能,一旦被卷,房屋便形同虚设。这正如诗人自身,虽饱读诗书,心怀天下,却在乱世中屡遭贬谪,生计无着,连一处安身之所都难以保全。茅草飞渡江面,洒落郊野,看似自由,实则无家可归;诗人漂泊西南,虽暂居草堂,却始终如浮萍般无根。更令人心酸的是,茅草被卷走后,并非无人拾取——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而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一细节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处境的艰难:连孩童都敢欺凌,而他却无力阻止。茅草被卷,是自然的暴虐;群童抱茅,则是人间的冷漠。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打击,使诗人的痛苦层层加深。

但杜甫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并未止步于个人悲苦的倾诉。在经历了茅屋被毁、茅草被夺的痛苦之后,他并未沉沦于怨怼,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大的天下苍生。诗的后半部分,他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愿以自己之苦,换取天下寒士的温暖。这种由己及人、由小见大的情怀,使整首诗超越了个人遭遇,升华为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社会的深切呼唤。而“茅飞渡江洒江郊”这一句,也因此不再只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而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隐喻:茅草虽被卷走,但诗人的心却飞得更远,超越了个人得失,飞向了天下寒士的冷暖。

从文学技法上看,“茅飞渡江洒江郊”一句,也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短短七字,动词密集,意象跳跃,节奏紧凑,情感层层递进。它不仅承接前句,引出下文群童抱茅、诗人叹息的情节,更在整体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实景描写,又是情感铺垫,更是精神升华的起点。杜甫以极简之笔,写极深之情,使这句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回望整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以一场秋风为线索,串联起个人命运、社会现实与理想追求。而“茅飞渡江洒江郊”这一句,恰如诗中的转折点,既是对现实的残酷记录,也是诗人内心挣扎与升华的见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人,不是只知哀叹命运不公的人,而是在苦难中仍能仰望星空、心系天下的人。杜甫之所以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他诗艺的高超,更在于他胸怀的博大。

今日读此诗句,我们仍能感受到那股从千年前吹来的秋风,仍能看见那漫天飞舞的茅草,仍能听见诗人倚杖叹息的声音。而更令人动容的,是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唤,穿越时空,依然回响在每一个关心民生、追求公平的人心中。茅草虽轻,却承载了千钧之重;诗句虽短,却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悲欢与一个诗人的灵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