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早已深入人心。而“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正是“一岁一枯荣”。这句诗不仅对仗工整,意象深远,更在短短十字中道尽了自然循环、生命更替的哲理。它既是一幅生动的草原四季图,也是一曲关于时间与生命的咏叹。当我们追问“下一句是啥”时,其实是在叩问一首诗的灵魂,是在追溯一种文化记忆的源头。
这句诗出自白居易青年时期应考科举时所作的应试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作为一首命题之作,它却超越了应试的框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传诵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篇章之一。而“一岁一枯荣”之所以能紧随“离离原上草”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精炼,更在于它承载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时间乃至情感的深刻体悟。
“离离”形容草木繁茂之状,原上之草在春阳下蓬勃生长,绿意盎然,这是生命的盛景。而“一岁一枯荣”则如一声轻叹,道出这繁茂并非永恒。草在一年之中经历生长、繁盛、枯萎、沉寂,再于来年春回大地时重新萌发。这种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带有生命韧性的延续。枯与荣的交替,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生命的常态。诗人没有用“年年”或“四季”这样直白的词汇,而是用“一岁一枯荣”,将时间、生命与自然的节律融为一体。这里的“一”字,既是数量,也是整体——每一年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它不强调速度,也不渲染悲喜,只是平静地陈述一个事实:一切都在变,而变中有常。
这种对生命循环的观察,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道家讲“道法自然”,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白居易在此诗中,以草为喻,将这种宇宙观具象化。草虽卑微,却能在烈火中幸存,在春风中重生。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正是“一岁一枯荣”的深层意涵。枯不是终结,荣也不是起点,它们只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面。正如人生有起有落,事业有成有败,情感有聚有散,但每一次的“枯”都孕育着下一次的“荣”。白居易写此诗时,正值青年,尚未经历宦海沉浮,但他对生命节奏的把握,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通达。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句诗在送别的情境中诞生。原上草枯荣循环,而诗人却要送别友人,踏上远行之路。草的“一岁一枯荣”是自然的必然,而人的离别则是人间的无奈。正是在这种对比中,诗人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草的生生不息,象征着情谊的绵长不绝。即使友人远去,古道荒芜,芳草依旧蔓延,翠色连接荒城。草的“远芳”与“晴翠”,不仅染绿了大地,也染绿了离别的愁绪。它告诉人们,离别虽苦,但生命仍在延续,希望并未断绝。这种将自然之景与人生之情交融的写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它早已不再局限于送别的情境,而成为了一种普世的人生隐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为得失焦虑,为成败忧心,而这两句诗如同一剂良药,提醒我们:变化是常态,循环是规律。失败不是终点,挫折不是终结,只要根还在,春风一吹,生命便会重新萌发。无论是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社会变迁,都蕴含着“枯荣”的辩证。
追问“下一句是啥”,不仅是记忆一首诗的延续,更是对一种生活智慧的追寻。它让我们在喧嚣中静心,在浮躁中沉淀,在困境中看见希望。白居易用二十个字,写尽了大自然的节律,也写透了人生的真谛。而“一岁一枯荣”这五个字,如钟声般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回响,提醒我们: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在每一次的“枯”中积蓄力量,在每一次的“荣”中感恩生命。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不仅是诗的下一句,更是我们面对世界时应有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