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隗峰上两潭湫,云影天光共一秋。
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王士禛的《登大隗峰》,寥寥数字,便将一座山峰的静谧与高远、两潭清泉的澄澈与幽深,以及天地之间的苍茫意境凝于笔端。大隗峰位于中原腹地,属伏牛山脉余脉,虽非五岳之列,却因地势奇崛、林木葱茏、云雾缭绕而自古为隐士高人所钟爱。而“两潭湫”则指的是峰顶东西对峙的两个天然水潭,深不可测,四季不涸,相传为龙潜之所,每逢雷雨将至,潭水微动,似有灵物将出,故民间又称其为“龙湫”。
登上大隗峰,需穿越层层叠叠的松林与石径。山道蜿蜒,时隐时现,如蛇行于翠色之间。初时,尚能听见鸟鸣与溪涧潺潺,愈往上走,人声渐远,天地愈静。行至半山,云雾忽起,如轻纱般缠绕山腰,人若行于画中。此时回望,来路已不可见,唯有前方隐约的石阶,引向更高处的未知。待至峰顶,豁然开朗,两潭湫便静卧于岩壁环抱之中,一东一西,如明镜镶嵌于天地之间。东潭稍大,水色深碧,映着天光云影,偶有落叶飘入,涟漪轻漾,旋即复归平静;西潭略小,却更显幽邃,潭底似有暗流涌动,水色泛青,如藏古玉,令人不敢久视。两潭之间,仅隔一道窄岩,却似隔着两个世界——一者开阔,一者幽深;一者如阳,一者似阴。
这两潭湫的形成,地质学家曾作过解释:大隗峰由花岗岩构成,经亿万年风化剥蚀,山顶岩石裂隙发育,雨水渗入后积聚于低洼处,形成天然蓄水池。又因山体高耸,气温偏低,蒸发缓慢,加之植被涵养,水源不断,故终年不涸。在民间,人们更愿意相信传说。据《大隗山志》载,古时有二龙斗于峰顶,一龙败走,其泪化为东潭,其息化为西潭,故两潭虽同出一脉,却性情迥异。东潭温润,可饮可浴,村民常取潭水煮茶,称其“清心明目”;西潭则寒气逼人,触之如冰,人不敢近,唯雷雨夜时,偶见水光泛紫,似有鳞影掠过。每逢旱年,乡民便登峰祈雨,于两潭之间设坛焚香,诵经三日,往往云聚雨降,灵验非常。久而久之,两潭湫不仅成为自然奇观,更被赋予了神性,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
随着时代变迁,大隗峰也逐渐从隐逸之地变为游人如织的景区。索道建起,步道拓宽,山脚下的民宿与商铺林立。游客们举着相机,在潭边打卡,笑声与快门声打破了千年寂静。有人试图用瓶子装潭水带走,有人向潭中投掷硬币祈福,更有甚者,将垃圾遗落在潭畔。两潭湫的水质开始变化,东潭的碧色渐浊,西潭的寒意似乎也淡了几分。一位年逾古稀的山民曾叹息道:“潭水有灵,人若扰之,灵自远之。”他记得幼时,潭边常有白雾升腾,如龙吐息,如今却再难一见。这并非迷信,而是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平衡被打破后的自然反馈。当人们将山水视为消费对象,而非敬畏之体,山便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
如今,当地已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限制游客数量,恢复植被,设立警示牌,并邀请学者研究两潭湫的水文与生态。人们逐渐意识到,真正的风景,不在于打卡拍照,而在于静心感受。大隗峰上两潭湫,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记忆与精神象征。它们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天地的谦卑,对永恒之美的向往。当我们在喧嚣尘世中抬头仰望,那两潭静水,仿佛仍在无声地提醒:人应如山,稳重而包容;心应如潭,澄澈而深沉。
大隗峰上两潭湫,云影天光共一秋。这一秋,是季节的更替,也是心境的沉淀。山水无言,却道尽人间至理。唯有以静心观之,以敬意待之,方不负这天地所赐的灵秀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