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的上一下一句,是“无欲则刚”。这八字出自清代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短短十六字,如金石掷地,响彻百年,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修身立命的圭臬。它不仅是一句格言,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写照,是对人格高度与内在力量的深刻揭示。在纷扰尘世中,这句箴言如一道清泉,涤荡人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外在的权势或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澄澈与坚定。

壁立千仞,形容山势陡峭,直插云霄,仿佛天地之间唯此一峰,孤高而不可攀。这样的景象,令人心生敬畏,也引人深思:为何山能如此屹立不倒?除了地质构造的自然之力,更在于其无欲无求的“静”。山不与人争高,不因风动而摇曳,不因雨侵而动摇。它只是静静地矗立,任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这种“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种不为外物所扰的定力。正如人若能做到“无欲”,便能如高山般挺立,不为名利所诱,不为毁誉所动,不为得失所困。欲望是人心中的风,风越大,心越摇;风止,心定。林则徐以此自警,正是因为他深知,在仕途险峻、宦海沉浮的官场中,唯有克制私欲,方能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他禁烟时面对列强压力与朝中权贵的阻挠,始终不改其志,正是“无欲则刚”的真实写照。

进一步看,“无欲则刚”并非鼓吹禁欲或否定人之常情,而是强调对欲望的节制与超越。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但情与欲,需有边界。若欲望如江河泛滥,终将冲毁堤坝,淹没本心。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起于微末,成于志气,却败于贪欲。和珅富可敌国,终被抄家;严嵩权倾朝野,终遭罢黜。他们的崩塌,并非因能力不足,而是因欲壑难填,最终被欲望反噬。反观那些真正受人敬仰的贤者,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们并非没有欲望,而是懂得取舍,懂得在个人利益与道义之间选择后者。他们的“刚”,不是外在的强势,而是内在的坚定——一种不为物役、不为利驱的精神脊梁。这种刚强,不靠刀剑,不靠权柄,而靠内心的清醒与自律。

在当代社会,“无欲则刚”的意义更显珍贵。信息爆炸、消费主义盛行、成功学泛滥,人们被裹挟在“更快、更多、更强”的浪潮中,不断追逐外在的标准: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房子、更炫的名车。当一切价值被量化,人心便容易失衡。焦虑、抑郁、空虚,成了现代人的常见病。此时,“无欲则刚”更像是一剂良药,提醒我们回归本真,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与追求。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是否心安。一个内心澄明、不为外物所扰的人,即使身处陋室,也能安之若素;一个坚守原则、不为权势所屈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挺直脊梁。这种“刚”,是人格的硬度,是精神的海拔。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八字箴言,穿越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高度,不在于你站在多高的位置,而在于你内心有多深的定力。山之所以能壁立千仞,是因为它不向任何方向倾斜;人之所以能刚正不阿,是因为他不被任何欲望牵引。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变数的世界里,唯有守住内心的“无欲”,才能成就真正的“刚”。这种刚,不是对抗世界的锋芒,而是与自我和解的智慧;不是外在的强硬,而是内在的从容。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浮华中守住初心,我们便也能如那千仞绝壁,在天地之间,挺立成一座不朽的峰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