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嘲麾下一朵奇葩的上一句,是“乱世烽烟三千里”。这句看似突兀的引语,实则暗藏一段被尘封已久的江湖轶事。它出自一本残破的手札,书页泛黄,边角卷曲,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仿佛执笔之人正身处刀光剑影之间,仓促记下所见所感。手札无名,作者不详,只知流传于边陲小镇的茶肆说书人之口,久而久之,竟成了坊间流传的一句谜语。人们只知“乱世烽烟三千里,天嘲麾下一朵奇葩”,却不知其背后,是一段关于忠诚、背叛与自我救赎的漫长旅程。
那是在大乾王朝末年,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割据,边关战事连绵不绝。朝廷式微,地方豪强自立为王,江湖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三教九流,各据一方”的混乱格局。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天嘲军”——一支由前朝遗将所创,以“嘲天笑地,不敬皇权”为号的义军。他们不依附任何朝廷,也不归顺任何藩王,只以“护民”为旗号,游走于战乱之间,劫富济贫,杀贪除恶。天嘲军首领名为“墨无锋”,传闻他出身寒门,却因天赋异禀,习得一手“断江刀法”,刀出如龙,十步之内无人可近。他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却独有一人,令全军上下既敬且惧,既爱又嫌——此人便是“一朵奇葩”,名唤“柳青芜”。
柳青芜并非武将,亦非谋士,而是一名医者,更确切地说,是一名“毒医”。她通晓百草,亦擅制奇毒,能救人性命,也能杀人于无形。她容貌清丽,却常年身着青袍,头戴斗笠,行走时如风拂柳,静立时似水含烟。她从不与人多言,只以医术立身,以毒术立威。天嘲军中曾有传言:若你重伤濒死,找柳青芜,她三针可活;若你得罪了她,哪怕只是言语轻慢,她一茶可毙。起初,将士们对她敬而远之,只当她是军中的“活阎罗”。真正让她声名鹊起的,是那场“黑河谷之战”。
黑河谷地处要冲,是通往天嘲军粮仓的咽喉。敌军三万精锐夜袭,天嘲军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墨无锋身中三箭,命悬一线,军医束手无策。就在众人以为大势已去之际,柳青芜孤身入帐,仅用一剂“九转还魂散”,便让墨无锋在三个时辰内苏醒。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并未就此收手,而是连夜配制“迷魂瘴”,命人顺风撒入敌军营地。次日清晨,敌军主将暴毙,副将神志不清,三万大军不战自溃。此战之后,柳青芜被墨无锋亲授“天嘲医首”之职,位列四大统领之一。她的手段也愈发令人不安。她开始以毒试药,以人试针,甚至在战后清理战场时,将敌兵尸身炼制成“活傀”——一种能行走、能听令、却无痛觉的活死人。军中有人斥她“逆天行事”,有人赞她“以毒攻毒,以恶制恶”。她从不辩解,只淡淡道:“乱世之中,慈悲无用,唯有手段,方能护人。”
柳青芜的“奇葩”之名,正是由此而来。她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善人,也非纯粹的恶人。她行事乖张,却心怀悲悯;她手段狠辣,却只为守护一方安宁。她像一朵开在血泥中的花,艳丽却带刺,芬芳却有毒。她不信天命,不敬神佛,只信自己手中的银针与药炉。她曾说:“若天要亡民,我便逆天;若地要埋骨,我便掘地。我非英雄,亦非枭雄,我只是个不愿看人死去的医者。”这番话,被一名随军文士悄悄记下,后来便成了手札中的一页,也成了那句“天嘲麾下一朵奇葩”的注解。
多年之后,天嘲军终因内部分裂而瓦解,墨无锋战死,柳青芜下落不明。有人说她隐居深山,继续研制奇药;有人说她投身敌营,以毒术复仇;更有人说,她早已自尽于黑河谷畔,以身殉道。无论真相如何,她的故事却始终在江湖中流传。那句“乱世烽烟三千里,天嘲麾下一朵奇葩”,也不再只是谜语,而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在混乱时代中,那些不合常规却坚守信念的个体。他们或许不被理解,或许背负骂名,但正是他们,在历史的暗处,点燃了微弱却坚定的光。
如今,烽烟早已散去,王朝更迭如风过林梢。每当有人提及“奇葩”二字,不再只是嘲讽或戏谑,而多了一丝敬意与思索。因为真正的“奇葩”,从不是哗众取宠的异类,而是在浊世中坚持本心、以非常之手段行非常之事的孤独者。他们如柳青芜一般,生于乱世,长于刀锋,死于无名,却活在了传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