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是:“一岁一枯荣”。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短短四十字,不仅描绘出草原四季更迭的自然景象,更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坚韧、离别不舍的深刻感悟。而“一岁一枯荣”作为全诗的第二句,既承接了首句的“离离原上草”,又为后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理铺陈了基础,是整首诗情感与哲思的转折点。

“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形容草木繁茂之态,原上之草在春日里蓬勃生长,绿意盎然,仿佛大地披上了一层流动的锦缎。诗人并未止步于对美景的描摹,而是笔锋一转,以“一岁一枯荣”揭示出自然规律的恒常与无情。草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春生夏长,秋枯冬藏,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这种“枯”与“荣”的交替,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隐喻。在诗人笔下,草虽卑微,却拥有超越个体存亡的永恒力量。它不因野火而彻底消亡,也不因寒冬而永远沉寂,只要春风拂过,生命便重新萌发。这种“枯”不是终结,而是“荣”的伏笔;“荣”也不是顶峰,而是“枯”的序曲。正是这种循环往复,赋予了草原以生生不息的气象,也赋予了诗歌以深沉的哲思。

进一步看,“一岁一枯荣”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映照。白居易写此诗时,正值中唐政局动荡、仕途起伏的时期。他本人因直言进谏屡遭贬谪,对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起伏有着切身体会。而草原上草木的枯荣,恰如人生的荣辱兴衰。得意时如春日之草,生机勃发;失意时如秋后之草,萧瑟凋零。诗人并未陷入悲观,而是从草的命运中看到了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精神的象征。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只要根脉尚存,生命就有重生的可能。这种乐观坚韧的态度,正是白居易在逆境中保持内心平静的力量源泉。同时,“枯荣”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人生如草,转瞬即逝,唯有珍惜当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一岁一枯荣”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离离原上草”的回应,将视觉上的繁茂转化为时间上的循环,又为后文的“野火”与“春风”提供了逻辑前提。若无“枯荣”的规律,便无“烧不尽”与“吹又生”的对比张力。诗人以极简的语言,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生命图景:草在时间中生长、衰败、再生,而人则在空间中离别、思念、重逢。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将自然景象与人间情感融为一体。古道荒城,是离别的背景;萋萋芳草,是别情的象征。草的生命力,最终升华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绵长。离别的哀愁,因草的再生而显得不那么绝望;重逢的期盼,因草的循环而显得更加坚定。整首诗因此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或抒情,成为一种对生命、时间与情感的深刻观照。

“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什么”这一问题,表面上是关于诗句的记忆,实则触及了诗歌的深层意蕴。它提醒我们,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语言的优美,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普遍情感与永恒哲理。白居易以草为媒,将自然、人生、情感融为一体,使一首送别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看到的不仅是草原的四季轮回,更是人类面对命运时的坚韧与希望。草虽微小,却能点燃思想的火焰;诗虽短小,却能照亮心灵的长路。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我们或许更应从这株“原上草”中汲取力量——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要心怀春风,生命终将再次绽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