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上矜下的下一句是“志在千里”。

这句出自东汉末年曹操的《龟虽寿》一诗,全句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傲上矜下,志在千里。”其中“傲上矜下”与“志在千里”前后呼应,构成一种精神气质的完整表达。表面上看,“傲上矜下”似乎带有矛盾色彩——对上不卑,对下不亢,既不屈从权威,也不轻视弱者,体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与道德自持。而“志在千里”则揭示其深层动因: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内心始终怀有远大抱负,不因年龄、地位或环境而消沉。这句诗不仅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礼赞,更成为千百年来激励士人奋发图强、坚守理想的经典箴言。

在历史语境中,“傲上矜下”并非简单的态度选择,而是一种复杂的人格实践。曹操身处汉末乱世,群雄并起,礼崩乐坏,士人阶层在权力更迭中不断面临站队与抉择。面对权贵,若一味逢迎,则失其本心;若一味对抗,则易招祸患。而“傲上”并非傲慢,而是保持清醒与独立,不因权势而折腰。这种“傲”,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妥协,是面对压迫时的清醒抵抗。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坦言自己“本志有限”,但绝不容许他人篡汉,其“傲”体现在对政治底线的坚守,而非个人情绪的宣泄。与此同时,“矜下”则体现对百姓、部属乃至弱者的体恤与尊重。曹操虽以权谋著称,但在治理地方时注重民生,减轻赋税,任用寒门,其“矜”并非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对人性尊严的承认。这种上下之间的张力,恰恰构成了一个真正有担当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品格:既不媚上,也不欺下,而是在复杂现实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坚定。

“志在千里”则是这种人格的最终指向。它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回应。曹操写《龟虽寿》时已年过半百,在那个平均寿命不足四十的时代,他自比“老骥伏枥”,承认身体衰老,却不承认精神衰败。他深知人生有限,但理想无限。千里之志,不是指地理上的远行,而是指精神上的超越——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价值。这种志向,使“傲上矜下”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姿态,而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正因为心中有更高的目标,才不屑于蝇营狗苟,不困于眼前得失。正如后世王阳明所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曹操的“志在千里”,正是对“立大志”的生动诠释。它提醒人们,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只要心有所向,便不会被环境所困。在当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面对职场中的权力压迫,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傲上”的清醒?面对弱势群体,我们是否还能保有“矜下”的悲悯?而在琐碎日常中,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志在千里”?

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担当,从历史人物到当代个体,“傲上矜下,志在千里”构成了一条贯穿千年的精神脉络。它不是对权谋的推崇,而是对人格完整性的追求;不是对成功的炫耀,而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人们更容易迷失于短期利益与外界评价,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志向。这句诗如同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是否仍保有那份不卑不亢的尊严,是否仍怀有那份超越现实的勇气。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多少外在事物,而在于能否在纷扰中守住内心的尺度,在平凡中坚持远大的理想。

“傲上矜下”的下一句“志在千里”,不仅是对前一句的补充,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升华。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唯有心怀大志,才能做到不卑不亢;唯有志存高远,才能在面对权力时保持清醒,在面对弱者时保持尊重。这不仅是曹操的个人写照,更应成为每一个追求精神自由与道德完整之人的座右铭。在岁月的长河中,肉体终将老去,但“志在千里”的壮心,却可穿越时间,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