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堤上垂绿柳,春风拂面送归舟。

这句诗出自一位无名氏之手,却在江南水乡的民间口耳相传,悄然嵌入无数游子的记忆深处。每当春江水暖,柳条抽芽,人们便会在堤岸上驻足凝望,仿佛那随风轻摆的绿丝绦,不只是自然的景致,更是时光的引线,牵动着心底最柔软的乡愁。碧水与绿柳,是江南最寻常的意象,却因这一句“春风拂面送归舟”而陡然生情,将静态的风景化为动态的归程,将视觉的绿意升华为心境的慰藉。

碧水堤,多见于江南水乡的村落与市镇之间,是人工与自然交融的产物。它既承担着防洪排涝的实用功能,又成为人们日常休憩、送别、闲谈的公共空间。堤岸两侧,往往植有垂柳,春来新绿初绽,枝条如丝如缕,随风轻拂水面,倒影摇曳,仿佛水中有另一片柳林在低语。柳,自古便是离别的象征,“柳”谐音“留”,折柳赠别,是古人寄托情思的方式。而“垂绿柳”三字,不仅描绘出柳树的形态,更暗含一种低首含情、欲言又止的意味。它不张扬,不喧哗,只是静静地垂着,仿佛在等待什么,又仿佛在送别什么。当春风拂面而来,带着水汽与花香,轻轻撩起行人的衣角,也撩动了心底那根久未拨动的弦——归舟,便在这样的时刻悄然浮现。

归舟,是这句诗的灵魂。它不一定是实指某条船,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情感的载体。在农耕文明中,水路是交通命脉,舟船是连接家与远方的重要工具。每逢年节,游子归乡,往往乘船沿水而行,远远望见碧水堤上那熟悉的绿柳,便知故乡已近。柳影婆娑,似在招手;春风温柔,似在低语:“你回来了。”而送别时,亲人立于堤上,目送小舟渐行渐远,柳条在风中轻摆,仿佛也在挥手道别。那一刻,柳不再是柳,而是情感的延伸,是无声的陪伴。春风拂面,不冷不热,恰到好处,正如归乡与离别的复杂情绪——有喜悦,有伤感,有期待,有不舍,却都在这春风中悄然融合,化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慰藉。

这句诗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最普遍的人类情感。它不写悲欢离合的激烈,不写生离死别的沉重,而是以“碧水”“绿柳”“春风”“归舟”四个意象,构建出一个静谧而深远的意境。它不直接抒情,却让情感在景物的流动中自然流淌。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离乡背井已成常态,但每当春风吹过城市边缘的河堤,或看到公园里一丛垂柳,许多人仍会不自觉地驻足,仿佛在寻找某种熟悉的温度。那温度,或许就藏在这句“春风拂面送归舟”里——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片碧水、一树绿柳、一阵春风,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归来,或目送我们远行。

如今,许多碧水堤已被水泥堤岸取代,垂柳也被整齐的行道树所置换,城市化的进程让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变得稀薄。这句诗却在文字中存活,在记忆中延续。它像一条无形的丝线,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个体与集体。我们或许不再折柳送别,不再乘船归乡,但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归途的期盼、对离别的感伤,却从未改变。碧水堤上垂绿柳,春风拂面送归舟——这不只是对一幅春景的描绘,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诠释:在流动的时光中,保持对自然的敏感,对情感的珍视,对归属的追寻。

当我们在喧嚣中感到疲惫,不妨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碧水堤上,看绿柳轻拂,听春风低语,等一艘归舟缓缓靠岸。那一刻,心便有了归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