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并禽池上冥的下一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

这句出自宋代词人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词为:“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整首词以暮春之景写人生之慨,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其中“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尤为后人所称道,不仅对仗工整,更以动静相生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幽静而富有诗意的夜景图。

“沙上并禽池上暝”描绘的是黄昏将尽、暮色四合之时,水边的沙滩上,一对鸟儿相依而栖,池面渐渐被暮霭笼罩,天地间弥漫着一种静谧与安宁。这里的“并禽”象征着成双成对,反衬出词人的孤独;“池上暝”则点明了时间与空间,暮色沉沉,万物渐隐,仿佛连时间也在此刻凝滞。词人借景抒情,以自然之景映照内心之愁,春去难留,年华易逝,而自己的孤寂却无人共语。这种情绪并非突兀而来,而是从“午醉醒来愁未醒”便已埋下伏笔,随着景物的推移愈发浓重。

而“云破月来花弄影”则是全词的神来之笔。前句写静,此句写动。云层忽然被风撕开一道缝隙,月光如银般洒落,照在花枝上,花枝随风轻摇,其影便在地面或墙上映出斑驳摇曳之态,仿佛在舞蹈、在低语。一个“破”字,写出了云的流动与月光的穿透力,极具动态美;一个“弄”字,则赋予花影以灵性,仿佛花影并非被动地投下,而是主动地在月光下嬉戏、舞动。这“弄”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光影的灵动,又暗含了词人对自然之美的瞬间捕捉与心灵触动。在愁绪满怀的时刻,这一缕月光、一片花影,竟成了唯一的慰藉,让词人在孤寂中感受到一丝生机与诗意。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在于其语言的凝练与意象的优美,更在于它们所构建的意境——在暮色与夜色的交替中,在静与动的转换间,词人捕捉到了生命最细微的律动。并禽相依,是自然之常;花影弄月,是刹那之美。而词人却在这“常”与“美”中,读出了自己的“非常”与“易逝”。他看到并禽,想到自己形单影只;看到花影,想到青春如花,终将凋零。“云破月来花弄影”不仅是写景,更是写心。它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喟。月光破云而出,仿佛希望之光,但转瞬即逝;花影摇曳生姿,却终将随夜风消散。这种“美而短暂”的特质,正是词人内心愁绪的投射。

进一步看,这两句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景结情”的高妙手法。词人并未直接抒发“我愁”“我悲”,而是通过景物层层铺垫,让情感在画面中自然浮现。读者先看到并禽之静,再看到花影之动,仿佛也随着词人一同经历从黄昏到入夜的过渡,一同感受那份由外而内、由景及情的心理变化。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词作更具余韵,耐人咀嚼。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评:“‘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此言不虚,一个“弄”字,不仅激活了画面,更激活了情感,使整首词的意境跃然纸上。

在更深的层面上,这两句也折射出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与精神追求。他们崇尚自然,善于在细微处见真意;他们敏感多思,常于寻常景物中体悟人生哲理。张先作为“张三影”(因善用“影”字得名),其词中多见光影交错、虚实相生的意象,而“云破月来花弄影”正是这一风格的巅峰体现。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也不渲染激烈的情感,而是在静谧的夜晚,捕捉那一瞬的光影变幻,以此寄托对生命、时光与美的深刻体悟。这种审美,既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心灵的安顿。

今日读来,这句词依然能触动人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自然中的细微之美,也失去了静心观照内心的能力。而“云破月来花弄影”提醒我们,美不在远方,就在一花一影之间;希望不在未来,就在云破月来的刹那。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抬头看天,低头看影,便能在平凡中发现诗意,在孤独中感受温暖。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静一动,一暗一亮,既是自然之景,也是人生之喻。它告诉我们,纵使暮色沉沉,纵使孤独如影,只要心中有光,便能看见花影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