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在山坡上的回眸,像一道光,划破了黄昏的寂静。那日夕阳斜照,山风轻拂,草叶在微光中泛着金边,他站在山坡高处,背着一只褪色的帆布包,发丝被风吹得凌乱,却忽然停住脚步,回头望了一眼。那一眼,不是对过往的留恋,也不是对前路的畏惧,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确认——仿佛在问:我是否真的要走?又仿佛在答:是的,我必须走。
那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少年名叫林远,是村里唯一考上县里重点中学的孩子。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未曾走出过这片山谷。林远从小便知道,读书是他唯一的出路。他每天清晨背着书包走过田埂,路过老槐树,翻过那道缓坡,再走十里山路才能到镇上的车站。他习惯了沉默,习惯了低头走路,也习惯了把心事藏进课本里。就在他即将离开村庄去县城读高中的那个傍晚,他站在山坡上,回望了一眼。
那回眸,不是简单的转身。他看见的是老屋的屋顶,是母亲在院中喂鸡的身影,是父亲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的侧脸,是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在暮色中投下的斑驳影子。他还看见了自己六岁那年摔倒在田埂上,母亲背着他回家的路;看见了自己十岁那年在槐树下听老人讲古,第一次对山外的世界产生好奇;看见了自己十二岁那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父亲默默为他添油的瞬间。这些画面,像一帧帧老电影,在他脑海中快速闪回。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即将带走的,不只是书包和行李,还有整个村庄的记忆,整个童年的重量。
他想起班主任曾对他说:“林远,你出去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回来。”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他明白,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遗忘,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带着知识,带着视野,带着改变的力量。他不是要割裂与这片土地的联系,而是要成为一座桥,连接山里与山外,连接过去与未来。那回眸,正是他对这片土地最深的承诺:我不会忘记你们,我不会让你们失望。
离开的那天清晨,天还没亮。母亲早早起来为他煮了一碗鸡蛋面,父亲默默把他的行李捆在自行车后座上。他没有回头,只是用力蹬着车,车轮碾过露水未干的土路,发出细碎的声响。他知道,这一次,他必须向前走,不能停留。但每当他疲惫、迷茫、想家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那个黄昏的回眸——那不只是告别的瞬间,更是启程的誓言。
高中三年,他住校,省吃俭用,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寒暑假他很少回家,而是留在县城做家教、打零工,只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给父母写信,字迹工整,语气平静,却从不提自己的辛苦。他知道,父母读信时,会坐在门槛上,一字一句地念,脸上带着欣慰的笑。他也在信里写:“我很好,别担心。等我有能力了,就回来修路,建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不用再走那么远的山路。”
高考那年,他以全县前十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村里那天,全村人围在老槐树下,像过节一样热闹。父亲把通知书贴在堂屋最显眼的位置,母亲抹着眼泪,一遍遍地说:“我们林家,终于出息了。”而林远,站在人群外,望着山坡的方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黄昏的自己——那个回眸的少年,如今已站在更远的路上。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县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推动乡村教育项目,争取资金修缮校舍,组织大学生支教团,还为村里的孩子设立奖学金。他常去那面山坡,站在同样的位置,望着村庄。如今,村口通了公路,老屋翻了新,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他依旧会回眸,但这一次,他看见的是希望,是改变,是无数双明亮的眼睛。
多年后,有人问他:“你后悔离开吗?”他笑着摇头:“不,我从不后悔离开,也不后悔回来。那个回眸,让我看清了来路,也认准了归途。”
人生有许多回眸,有的带着遗憾,有的藏着不舍,而少年的那一眼,却承载了最深沉的爱与责任。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告别,而是承诺。当一个人愿意回望自己的根,并带着这份根走向远方,他终将走得更远,也走得更稳。那个站在山坡上的少年,用一次回眸,照亮了自己的一生,也温暖了整片山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