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浸透了汴京城的旧梦,也染亮了词人叶梦得笔下的临江仙。这首词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时值金兵南下,国土沦丧,而词人却独登小阁,凭栏远眺,不禁勾起对北宋都城汴京旧日游乐的追忆。全词以“忆洛中旧游”为题,借眼前夜景与昔日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局动荡的无奈悲叹。
词的上阕写夜登小阁所见。“夹岸疏杨,月下小楼空,残烛半窗红”,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夜景。汴水两岸的疏杨,似在风中摇曳,暗合词人内心的孤寂;月下的小楼空寂无人,残烛摇曳的微光,更添几分凄凉。词人以景起兴,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氛围,为下文的怀旧铺垫。
“中州惯识欢游,灯火夜未央,酒力微醒时”三句,转入对往昔汴京繁华景象的回忆。汴京作为北宋都城,曾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之地,词人曾在这里尽情享乐,体验过“中州”特有的欢愉生活。这里,“中州”一词既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也暗含了词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下阕“当时曾照处,多少泪痕红”两句,情感更加深沉。词人回忆起当年在汴京的游乐之处,那些地方如今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满目疮痍和无尽的泪水。这里的“泪痕红”既是对昔日繁华消逝的哀伤,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词人以景结情,表达出难以言说的悲痛。
整首词以“忆洛中旧游”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词中意象鲜明,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叶梦得婉约深沉的词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词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不仅是对一段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是对一个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