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隐桃花岭上雪,风回柳岸月中烟。

这句诗出自一位无名氏的山水题壁,原诗已不可考,只留下这两句在古籍残卷中若隐若现。它像一缕轻烟,从历史的缝隙中飘出,带着山野的寒意与月光的清冷,悄然落在今人的案头。初读时,只觉得意境幽远,细品之下,却仿佛听见了雪落山岭的寂静,看见了柳岸月色中升起的薄雾,听见了风穿过林梢的低语。它不只是写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对自然与人生之间微妙关系的凝望。

雾隐桃花岭上雪,描绘的是一幅冬春之交的山野图景。岭上本有桃花,却因浓雾遮蔽,只余轮廓,仿佛桃花在雾中沉睡,尚未苏醒。而雪覆其上,洁白如练,与粉红的桃枝形成冷暖对比,却又被雾所调和,不显突兀,反添几分朦胧之美。这“雾隐”二字,既是实写,也是隐喻。雾,是遮蔽,也是保护;是阻隔,也是成全。它让桃花在雪下安眠,不急于绽放,也不惧严寒。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时我们被生活的“雾”所笼罩,看不清前路,却不知这雾正是命运的庇护,让我们在纷扰中沉淀,在静默中积蓄力量。岭上的雪,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时间的印记。它不因无人欣赏而消融,也不因短暂存在而遗憾。它只是静静地落,静静地化,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无求于外的姿态,恰是许多人在喧嚣尘世中逐渐遗忘的宁静。

风回柳岸月中烟,则是另一重境界的展开。风从远处吹来,拂过柳岸,将月光揉碎成烟,袅袅升起。柳,自古便是离别的象征,而“月中烟”则带有虚幻与飘渺的意味。风本无形,却因柳动而显其迹;烟本无根,却因月照而见其形。这“风回”二字,不只是风向的转折,更似命运的回旋——曾经离去的,终将归来;曾经消散的,终以另一种形式重现。柳岸是人间烟火,是渡口,是归途;而月中烟,则是超脱,是思念,是灵魂的回响。当风将烟带回柳岸,仿佛是自然在低语:一切分离终将重逢,一切消逝终将回归。这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尘世与理想,现实与梦境,在此刻交汇。人在其中,既渺小,又庄严。

这两句诗,一静一动,一隐一显,一冷一暖,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命图景。雾中的雪,是内省;风中的烟,是外放。前者教人沉静,后者教人追寻。它们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就像人的一生,既需要独处时的沉淀,也需要行走时的感悟。桃花岭上的雪,是少年时的孤高与清冷,是面对世界时的谨慎与自持;柳岸月中的烟,则是中年后的豁达与释然,是历经沧桑后的温柔回望。雾与风,雪与烟,岭与岸,桃花与柳,这些意象彼此呼应,彼此成全,共同编织出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

在当代社会,人们被快节奏裹挟,被信息洪流冲刷,渐渐失去了凝视一片雪、聆听一阵风的能力。我们追求效率,却忽略了过程;我们渴望成功,却遗忘了初心。而这两句诗,像一剂清凉的药,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当下;不在喧嚣中,而在静默里。当我们愿意停下脚步,抬头看一眼岭上的雪,低头听一听风中的烟,或许就能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雾隐桃花岭上雪,风回柳岸月中烟。这不仅是两句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遮蔽中保持清醒,在流转中坚守本心。雾会散,雪会化,风会止,烟会消,但只要我们心中仍有那片岭、那岸、那月,诗意便永不凋零。人生如雪,终有消融之日;人生如烟,终将随风而散。但正是这短暂的存在,让每一刻都值得被凝视,被铭记。

当我们在某个冬夜,独自立于窗前,看见窗外薄雾弥漫,月光如水,或许会忽然想起这两句诗。那一刻,岭上的雪与岸上的烟,便不再只是文字,而是照进现实的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