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远上白云间”的下一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雄浑苍凉的笔触描绘出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与戍边将士的孤寂心境。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幅边塞风情图,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意。当我们吟诵“黄云远上白云间”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那个时代边疆的苍茫、征人的无奈与家国情怀的深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以极目远眺的视角,勾勒出黄河蜿蜒西去、仿佛从天际奔流而下的壮阔画面。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诗人笔下被赋予了超越地理意义的象征——它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文明的源头与历史的见证。而“远上白云间”的描写,则将黄河的流向推向了视觉的极限,仿佛它并非流入大海,而是直上云霄,与白云融为一体。这种夸张的笔法,既展现了诗人超凡的想象力,也透露出边塞地区地势高峻、天地寥廓的地理特征。若细究诗句中的“黄云”,其实并非黄河之水的直接描写,而是指风沙卷起、天地昏黄的边塞景象。在西北高原,风沙漫天,黄沙与云气交融,形成“黄云”蔽日的视觉奇观。“黄云远上白云间”更准确地描绘了边地特有的气象:黄沙与白云在天际交汇,苍茫中透出神秘,雄浑中隐含悲凉。

紧接着的“一片孤城万仞山”,笔锋陡转,由宏大的自然景象转入具体的人文空间。孤城,是玉门关或类似边塞戍堡的缩影,它孤零零地矗立在万仞高山之间,四周是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人烟稀少,交通隔绝。这里的“一片”与“万仞”形成强烈对比:前者极言其小,后者极言其高,小城在群山的包围中显得格外渺小,仿佛被世界遗忘。而“孤城”二字,更是点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与无助。他们远离中原,远离亲人,常年驻守在荒凉的边关,面对的是无尽的黄沙、刺骨的寒风与无休止的守望。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却通过“孤城”与“万仞山”的意象,将边塞的艰苦与戍卒的寂寞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正是盛唐边塞诗的高明之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层次。羌笛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常吹奏《折杨柳》曲调,表达思乡之情。诗人却说“何须怨”,并非否定思乡,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口吻,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使吹奏哀怨的曲子,也无法改变“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地理与政治现实。玉门关以西,是广袤的西域,气候恶劣,交通闭塞,中原的“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暖风,也象征着朝廷的恩泽、文化的浸润——难以抵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注定无法被抚慰。这种“春风不度”的隐喻,既是对地理隔绝的写实,也是对中央王朝对边地关注不足的隐晦批评。诗人并未沉溺于哀怨,而是以“何须怨”三字,表现出一种悲壮的克制与坚韧。这种情感,不是消极的哀叹,而是面对命运时的坦然与担当。

整首诗从“黄云远上白云间”的壮景起笔,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收束,形成一种由外而内、由景及情的递进结构。它既展现了边塞的自然奇观,也揭示了戍边生活的艰辛与戍卒内心的孤寂。诗人没有直接抒发个人情感,而是通过意象的叠加与对比,让情感在画面中自然流淌。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在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句诗,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唐代边塞的历史记忆,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家园的眷恋、对远方的向往、对孤独的体验,始终未变。“黄云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所描绘的,不仅是一幅边塞图景,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写照——在苍茫天地间,个体虽渺小,却以坚守与沉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这或许正是这首诗历经千年仍令人动容的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