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兴下言必有誉的下一句是“信而后劳其民”。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原文为:“上兴下言必有誉,信而后劳其民。”其意在于揭示一种理想的治理秩序:当上位者倡导某种言行,下位者必然随之响应并加以称誉;但唯有在百姓对执政者建立起充分信任之后,才能动员他们承担劳役或责任。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对政治伦理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社会治理中“信”这一核心要素的关键地位。

在古代社会,信息的传播依赖于口耳相传与权威示范,民众对政策的理解与接受,往往建立在对统治者的信任基础之上。若君主或官员言行不一,朝令夕改,百姓便会心生疑虑,即便政令出自善意,也难以推行。相反,若上位者以诚信立身,言出必行,其倡导的言行自然能在民间获得广泛认同与传颂,即所谓“上兴下言必有誉”。这种上下呼应的状态,并非强制灌输的结果,而是基于道德感召与公信力自然形成的共识。仅有“誉”并不足以实现有效治理。民众可以称赞,但未必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孔子紧接着提出“信而后劳其民”——只有当百姓真正信任执政者,他们才愿意响应号召,承担赋税、徭役、兵役等社会责任。信任,是连接赞誉与行动之间的桥梁。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力为兵源与赋税之本,能否有效动员民众,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许多君主虽能“兴言”,却无法“劳民”,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失信。齐景公曾欲大兴土木,晏子劝谏道:“民力疲矣,而君不恤,何以劳之?”百姓已疲惫不堪,若君主仍不体恤,即便言辞再动听,也无法获得支持。反观管仲治齐,推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以经济政策取信于民,再逐步推行教化与征调,终使齐国富强。这正是“信而后劳其民”的实践典范。历史反复证明,任何脱离信任基础的动员,终将流于形式,甚至引发民怨。

进入现代社会,“上兴下言必有誉,信而后劳其民”的哲理依然具有深远意义。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发布政策、倡导行为,民众的响应程度,往往取决于对政府的信任度。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若政府信息透明、决策科学、言行一致,公众便更愿意配合防疫措施,即使这些措施带来短期不便。反之,若政府隐瞒信息、推诿责任,即便政策初衷良好,也难以获得广泛支持。2020年全球疫情初期,不同国家应对效果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正源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在环保、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政策的推行同样依赖于“信”的积累。一个长期注重民生、兑现承诺的政府,其号召力自然更强;而一个失信于民的组织,即便拥有再多的宣传资源,也难以真正动员社会力量。

更深层次来看,“信”不仅是治理工具,更是一种政治伦理。它要求执政者以民为本,言行一致,不欺不诈。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丰富,对权力的监督也更加敏锐。任何虚伪、敷衍、推责的行为,都会被迅速放大,进而侵蚀公信力。建立“信”的过程,本质上是制度完善、法治健全、服务优化的过程。从基层公务员的履职到高层决策的透明,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到执行过程的公正性,每一个环节都在塑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当“信”成为政治生态的底色,“上兴下言必有誉”便不再是理想,而是常态;而“劳其民”也将从一种强制义务,转化为一种自觉参与。

“上兴下言必有誉,信而后劳其民”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格言,更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社会运行法则。它提醒我们,任何有效的治理,都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赞誉可以因宣传而短暂获得,但唯有信任,才能带来持久的合作与行动。无论是古代君主,还是现代政府,唯有以诚立身、以信服人,才能真正实现上下同心、政通人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这一智慧依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值得每一位治理者与公民深思与践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