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垂钓碧溪上的下一句是“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全诗如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不仅是一幅极具画面感的诗意写照,更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它既是对现实的暂时逃避,也是对理想的执着追寻,是李白在人生低谷中对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
在整首《行路难》中,李白开篇便以“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描绘出盛宴的奢华,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他面对美酒佳肴毫无食欲,拔剑四顾却无所适从,这种情绪的突变,正是他仕途受挫、理想受挫的真实写照。天宝年间,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看似荣耀,实则只是文学侍从,未能真正参与国政。不久便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这首诗正是在他离开长安、游历梁宋之际所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实的失望与对未来的迷茫。
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最低点,诗人写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看似闲适,实则深意无穷。前一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化用了姜太公吕尚的典故。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时垂钓于渭水之滨,后遇周文王,得以重用,辅佐周室建立伟业。李白借此表达自己虽暂时退隐,但并非放弃理想,而是如姜尚一般,在等待明主的召唤。碧溪清幽,垂钓看似闲适,实则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姿态,是“退一步,进两步”的智慧。
后一句“忽复乘舟梦日边”,则引用了伊尹的典故。《史记·殷本纪》载,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旁,后果然被商汤重用,成为一代贤相。李白将“梦日边”与“乘舟”结合,既描绘出梦境的壮阔,也寄托了对政治机遇的强烈渴望。他并非真正安于垂钓,而是“忽复”之间,梦境袭来,理想再度点燃。这种从现实退隐到精神飞跃的转变,正是李白性格中最动人的部分——他可以在失意中暂避,但绝不会真正沉沦。
这两句诗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了前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又为后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做了铺垫。它们像是一道桥梁,连接着现实的冰封与理想的烈焰。诗人没有停留在对现实的抱怨,而是通过历史典故,将个人的命运与古之圣贤相联系,从而赋予自己的困境以历史的深度与精神的重量。
更值得深思的是,李白在这两句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并非一味向前冲撞,而是在挫折中学会沉淀,在退隐中积蓄力量。垂钓碧溪,是身体的休憩;梦乘舟日边,是心灵的远征。他既懂得“退”,也坚信“进”,这种张弛有度的智慧,正是他能在逆境中保持精神独立与人格尊严的关键。
从文学角度看,这两句诗语言凝练,意象优美,典故运用自然无痕,毫无堆砌之感。碧溪之清与梦日之奇,形成鲜明对比,既具画面美,又富象征意。而“忽复”二字尤为精妙,它点出了梦境的突然性,也暗示了理想在诗人心中从未熄灭,只是暂时隐没,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如惊雷般爆发。
在当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各种“行路难”:职业瓶颈、理想受挫、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竞争激烈。李白的这两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当现实之路被冰封、被雪阻时,不必绝望,也不必强求。我们可以像李白一样,暂时退居“碧溪”,静心思考,沉淀自我;但心中仍要保留“梦日边”的志向,相信终有长风破浪之日。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未跌倒的人,而是跌倒后仍能仰望星空的人。
结尾回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失意中不失希望,在退隐中不忘初心。它提醒我们,人生的道路虽多歧路,但只要心中有梦,终将抵达沧海。李白的豪情与智慧,穿越千年,依然照亮着每一个在黑暗中前行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