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与鹤排云上,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原诗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十四字如一幅高远清朗的画卷,在秋日长空之中,一只白鹤振翅高飞,冲破云层,直上九霄。它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万物萧瑟的时节,依然有人以昂扬之志、开阔之心,将诗意引向高远。这“排云上”的鹤,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是渺小的,也是壮丽的。它的飞翔,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上升,更是心灵对平庸的超越,是思想对现实的突围。

当我们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回望这句诗,会发现它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无数人心中对理想、自由与精神高度的隐喻。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人们被琐事缠绕,被焦虑裹挟,被功利驱使,内心常常如秋叶般飘零。而“晴空与鹤排云上”却像一道光,照进这混沌的日常。它提醒我们:即便身处低谷,即便世界灰暗,仍有一种力量可以让我们挣脱地心引力,飞向属于自己的碧霄。这种力量,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同。鹤的飞翔,不是逃避,而是主动选择——它不随众鸟低飞觅食,不因风雨而退缩,它选择的是与云共舞,与天对话。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宣言。

在现实语境中,这句诗更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逆境中奋起、在平凡中创造非凡的人。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却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比如一位乡村教师,在偏远山区日复一日地授课,用知识为孩子们打开通往外界的窗。他的教室没有空调,黑板斑驳,但他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如同那只排云而上的鹤。他教的不只是课本知识,更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告诉孩子们:你们也可以飞,可以飞得比山更高,比云更远。又比如一位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实验,面对失败与质疑,却始终不放弃。他研究的课题可能十年无人问津,但他知道,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是向未知高地的攀登。他的坚持,正是“排云上”的另一种诠释——不是追求瞬间的辉煌,而是以恒久的努力,将思想的翅膀伸展到人类认知的边界。

这种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同样熠熠生辉。许多伟大的作品,都诞生于孤独与困顿之中。画家在空荡的画室里一笔笔勾勒,作家在深夜的灯下字字推敲,音乐家在寂静中反复试奏。他们不迎合市场,不追逐潮流,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将情感与思想注入作品。当一幅画最终完成,当一部小说出版,当一首乐曲奏响,那便是他们的“排云上”时刻——作品如鹤,冲破平庸的云层,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观众或读者被其打动,不是因为技巧多么华丽,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那股向上、向远、向真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晴空与鹤排云上”所传递的核心: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在沉默中积蓄惊雷。

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藏着一只白鹤。它未必能飞得如诗中所言那般高远,但它的每一次振翅,都是对自我的超越。不必等待晴空万里,也不必祈求风平浪静。只要心中有不灭的诗情,有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便能在生活的云层中奋力排开一道缝隙,让光透进来。这光,不是外在的荣耀,而是内心的澄明与自由。当我们学会在压力中保持清醒,在挫折中不失希望,在平凡中坚持热爱,我们便已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排云上”。

“晴空与鹤排云上”的下一句,不应只是“便引诗情到碧霄”,更可以是:我们抬头仰望,不再只是看天,而是看见自己飞翔的可能。那碧霄之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延展的远方。而真正的诗意,不在云端,而在每一次选择向上飞翔的瞬间。愿我们都能成为那只鹤,在属于自己的晴空中,排云而上,不负此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