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须上番看成竹的下一句是“莫将闲事挂心头”。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开圣寺》,全诗为:“宿雨初收草木浓,群峰带雾色朦胧。会须上番看成竹,莫将闲事挂心头。”诗句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景抒怀,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其中,“会须上番看成竹”描绘的是雨后初晴,山峦青翠,竹林在湿润的空气中更显生机,诗人建议人们应登高远望,细细欣赏这新生的翠竹;而“莫将闲事挂心头”则顺势引出,劝诫世人不必为琐事烦扰,应以平和之心面对生活。两句之间,一景一情,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意境与哲思。

这句诗之所以流传久远,不仅在于其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更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竹”这一意象的深厚情感与精神寄托。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虚心有节。它不随四时凋零,不因风雨折腰,在文人墨客笔下,常与君子之德相联系。而“上番看成竹”,并非只是简单的观赏行为,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与人格的对照。诗人提醒我们,在纷繁世事中,应时常登高望远,回望自然,以竹为镜,反观自身。唯有如此,才能不被俗务所困,不被名利所累。雨后之竹,清新挺拔,正如人心在涤荡之后,回归本真。这种“看竹”,实则是“观心”,是一种自我审视与精神提升的过程。

进一步看,“莫将闲事挂心头”并非主张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智慧。所谓“闲事”,并非指真正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指那些无益于身心、徒增烦恼的执念与纷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被琐事缠绕,被情绪裹挟,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一句“莫将闲事挂心头”,恰如一剂清醒的良方,提醒我们学会放下。它倡导的是一种“断舍离”的生活哲学:断绝不必要的情绪消耗,舍弃无意义的比较与嫉妒,离开那些消耗心力的关系与事务。正如竹子,中空有节,正是因为它不执着于外物,才能随风摇曳而不折。人心若能如竹,便能容纳万物而不被其所扰。这种境界,不是逃避,而是更高层次的清醒与从容。

从历史的角度看,李涉所处的晚唐,社会动荡,仕途险恶,文人多有隐逸之志。而此诗中的“看竹”与“忘忧”,正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它不直接批判社会,却以自然之美反衬人世的纷扰;不鼓吹抗争,却以静观自得的方式实现内心的安宁。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皆与此诗精神相通。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东方特有的生命态度:在纷扰中保持清醒,在平凡中体悟真谛,在静观中实现超越。

回到当下,这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海量资讯包围,情绪被社交媒体放大,焦虑与浮躁成为普遍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上番看成竹”成为一种精神仪式——它可以是一次走进山林的徒步,可以是一段独处的阅读时光,也可以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静心凝视。而“莫将闲事挂心头”,则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智慧,提醒我们区分“重要”与“紧急”,学会为心灵减负。真正的幸福,往往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放下多少。

这句诗不仅是一幅山水画卷,更是一则人生箴言。它告诉我们:人生如行山路,途中风雨难免,但只要心中有竹,便能清心明目,步履从容。看竹,是看自然,也是看自己;忘忧,是忘外物,也是忘执念。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纷乱中保持清醒,便真正读懂了这句诗的深意。

会须上番看成竹,莫将闲事挂心头。这不仅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更是对人心境界的期许。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在每一次抬头与回望中,愿我们都能如竹一般,挺立风中,心无挂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