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唱的戏他上上香,下一句是“谁点的高香他拜谁”。这句看似俚俗的顺口溜,实则暗藏民间智慧与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它源自传统戏曲文化,却在市井生活中广泛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调侃世故、讽刺虚伪的一句俗语。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在面对权力、利益与情感时的复杂心理,也揭示了社会关系中那种“谁有势,谁受敬”的现实逻辑。这句顺口溜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人情往来与戏曲表演之间的深层互动。
在中国传统社会,戏曲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社会教化的工具,是连接庙堂与民间、神圣与世俗的桥梁。每逢节庆、庙会、婚丧嫁娶,搭台唱戏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戏台之上,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演绎忠奸善恶;戏台之下,观众焚香礼拜,祈求平安。人们敬的不仅是神明,更是那些“唱戏的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能调动情绪,甚至影响舆论。久而久之,“上香”这一原本带有宗教意味的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仪式:谁有影响力,谁就能收获香火;谁掌握资源,谁就能被供奉。于是,“谁唱的戏他上上香”便成了一种隐喻:人们所崇拜的,并非戏文本身,而是那个能“唱戏”的人——即掌握话语、权力或资源的人。而“谁点的高香他拜谁”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崇拜背后的功利性:人们所拜的,不是神,而是“高香”背后的那个人。高香越粗越长,代表投入越多,也意味着对“被拜者”的依赖与讨好越深。
这种心理机制在现实社会中屡见不鲜。在单位里,领导讲话时掌声雷动,而普通员工发言却无人回应;在社交场合,有背景的人一开口,众人便纷纷附和;在网络上,流量大的“大V”发一条动态,立刻引来无数点赞与转发。人们并非真的认同内容,而是认同其背后的“势”。就像戏台上的角儿,唱得未必最好,但只要他是“名角”,台下就会有人为他点高香、送花篮。这种现象并非现代独有,早在明清时期,地方官员上任,乡绅百姓便争相献戏、设宴,以博取好感。戏班也深谙此道,往往根据主家的身份地位调整剧目,甚至临时加演“贺寿戏”“升官戏”,只为多得赏钱。戏里戏外,皆是人情世故。人们拜的不是戏,而是戏背后的“人”;上香不是为了祈福,而是为了“求通”。
这句顺口溜也暗含批判。当“上香”变成一种交易,当“拜”沦为一种算计,信仰便失去了本真。真正的戏曲艺术,本应传递道义、启迪人心;真正的香火,本应寄托虔诚与敬畏。但现实中,许多人却将“上香”视为投资,将“拜”当作交易。他们不关心戏文是否动人,只关心唱戏的人是否“有用”;他们不关心香是否诚心,只关心点香能否换来回报。这种功利化的崇拜,不仅扭曲了文化,也腐蚀了人心。久而久之,社会便形成一种“势利循环”:有权者越被捧,越有势;无权者越被冷,越难翻身。而真正有才华、有品德却无背景的人,反而被边缘化,无人问津。
这句顺口溜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因为它击中了人性中的某种真实。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要警惕那种“谁唱戏就拜谁”的盲从心理。我们应当区分“崇拜”与“利用”,区分“尊重”与“讨好”。真正的敬意,应建立在对才华、品德的认可之上,而非对权力、地位的依附。戏曲之美,在于其艺术性与思想性;香火之诚,在于其内心的纯净与敬畏。若将这一切都异化为工具,那戏便不再是戏,香也不再是香。
当我们再听到“谁唱的戏他上上香,谁点的高香他拜谁”时,不应一笑置之,而应深思其背后的社会隐喻。它既是一句调侃,也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身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那个“点高香”的人。唯有当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尊重真实价值,而非盲目追随权势,社会才能摆脱“势利崇拜”的怪圈,文化才能回归其本真的意义。戏终会散场,香终会燃尽,但人心中的敬意,应当经得起时间与真相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