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上潜心塔的下一句,是“灵隐寺中听禅钟”。这句看似简单的对仗,实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精神指向。飞来峰位于杭州西湖西侧,因传说中自天竺飞来而得名,自古便是佛门圣地,与灵隐寺相依相伴,构成了一幅山水与禅意交融的画卷。潜心塔立于峰顶,孤高静默,仿佛一位沉思的智者,俯瞰尘世喧嚣;而灵隐寺中的钟声,则如清泉般流淌于山谷之间,涤荡人心。这两句诗,不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映照——外在是塔的孤寂与坚守,内在是钟声的唤醒与超脱。

飞来峰上的潜心塔,并非寻常佛塔,它不用于安放舍利,也不为彰显功德,而是为那些寻求内心安宁的修行者所设。塔身不高,却层层向上,象征修行的阶梯。每一层都刻有经文片段,多为《心经》《金刚经》中的名句,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登塔者需缓步徐行,心无旁骛,方能体会“潜心”二字之深意。塔顶无门无窗,仅有一方石台,供人盘坐冥想。此处视野开阔,可远眺西湖烟波,近观灵隐古刹,山风拂面,松涛入耳,仿佛天地之间,唯余一人一塔,与万籁共鸣。许多修行者在此闭关数日,不食不语,只为在寂静中照见本心。塔名“潜心”,正是提醒世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仪式,而在于内心的专注与沉淀。

灵隐寺中的禅钟,则是另一种修行的象征。每日清晨与黄昏,钟声准时响起,悠远而清越,穿透云雾,回荡于山谷之间。这钟声并非仅为报时,而是“以声破执”的法门。佛教认为,人之所以烦恼,源于执着于“我相”,而钟声如利剑,可斩断杂念,使人顿觉清明。寺中老僧曾言:“钟声起时,万念皆空;钟声落时,一念不生。”许多香客在钟声中驻足,闭目凝神,仿佛被无形之手拨开心头的迷雾。更有甚者,在钟声的引导下,突然顿悟,泪流满面。这钟声,是灵隐寺的灵魂,也是飞来峰与潜心塔的精神回响。它不喧哗,却有力;不炫目,却深远。它提醒人们:修行不仅在高处静坐,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在每一次听闻、每一次呼吸里。

飞来峰与灵隐寺,一静一动,一塔一钟,构成了一种完整的修行图景。塔是静的极致,是向内求索的象征;钟是动的延伸,是向外唤醒的媒介。塔让人沉淀,钟让人觉醒;塔教人放下,钟教人承担。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正如《坛经》所言:“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修行,不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而在尘世中保持清醒;不在逃避喧嚣,而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潜心塔与禅钟,正是这一哲理的具象化表达——塔是起点,钟是回响;塔是内修,钟是外化;塔是“止”,钟是“观”。

当人们站在飞来峰顶,仰望潜心塔,再回望灵隐寺中袅袅升起的香烟与悠悠传来的钟声,便会明白:修行并非逃离,而是回归;不是否定世界,而是更深地理解世界。塔与钟,一高一低,一静一动,共同诉说着一种古老而永恒的智慧——唯有潜心,方能听见钟声;唯有听见钟声,才能真正潜心。这不仅是两句诗的衔接,更是生命境界的升华。在纷扰的世间,我们或许无法常居山林,但若能于心中筑一座潜心塔,于耳畔闻一声禅钟,便也能在喧嚣中寻得一方净土,在浮躁中守住一份清明。飞来峰上潜心塔,灵隐寺中听禅钟——这不仅是风景,更是心灵的归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