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的上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短短四十字,以草原为意象,既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又寄托了人间离别的深情。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曲对生命韧性与时间流转的咏叹。当我们细细品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美学意蕴,值得反复咀嚼与沉思。

“离离”二字,形容草木茂盛之态,既写出了原野上草色葱茏、绵延不绝的视觉景象,又暗含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并非张扬喧嚣,而是沉静而持久地铺展在广袤大地上,仿佛天地之间最原始、最本真的存在。而“一岁一枯荣”则道出了自然界最恒常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草在年复一年的循环中经历着荣枯交替。这种循环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宇宙运行的节律。草虽微小,却以自身的方式见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它不争不抢,却在每一次春风拂过时,从灰烬中重新挺立,展现出惊人的再生能力。这种“枯”与“荣”的交替,不是毁灭与重生,而是生命在时间轴上的自然延展。诗人以草为镜,照见的是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进一步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一岁一枯荣”的深化与升华。野火象征突如其来的灾难、外力摧毁,而“烧不尽”三字,则揭示了生命内在的坚韧。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只要根基尚存,只要时节到来,生命便会重新萌发。这不仅是草原的写照,也是人类精神的隐喻。历史上多少文明在战火中湮灭,又在废墟中重建;多少个体在逆境中跌倒,又在希望中站起。草的生命力,实则是人类面对苦难时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的投射。白居易写此诗时,正值他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仕途受挫,心境沉郁。他在古原草色中看到的不是绝望,而是希望。草在烈火后重生,人亦可在挫败后奋起。这种从自然中汲取力量的能力,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特质之一。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苦闷,而是借草言志,以物寓情,使情感在景物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深沉而悠远。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则将视野从自然拓展到人文空间。古道荒城,曾是繁华之地,如今却人烟稀少,唯有芳草蔓延,绿意盎然。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人类文明会衰败,但自然却持续生长。草不仅覆盖了道路,也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成为历史记忆的见证者。而“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送别之情,自古以来便是诗歌的重要主题,而白居易以“萋萋”形容草色,既写景,又抒情。“萋萋”与“离离”呼应,草色愈浓,离愁愈深。草的茂盛,反衬出人的孤独;自然的永恒,映照出人生的短暂。这种离情并非全然悲凉,而是带着一种对生命循环的理解与接纳。离别是暂时的,正如草的枯荣是周期性的。今日的分别,或许正是明日重逢的伏笔。

整首诗以草为线索,由景入情,由自然及人事,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看似写草,实则写人;看似写自然,实则写生命。它告诉我们:生命虽短暂,但精神可长存;环境虽艰难,但希望永不熄灭。草在风中摇曳,人亦在命运中起伏,但只要心中有根,便不会被彻底摧毁。这种对生命韧性的礼赞,穿越千年,依然能打动今人的心弦。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焦虑与压力所困,渴望永恒与稳定。白居易的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稳定,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在变化中保持生长的能力。草一岁一枯荣,人亦当在起伏中不断自我更新。离别的伤感终会随风而散,而春风吹起时,新的生命已在悄然孕育。我们不必惧怕失去,因为失去之后,往往孕育着新的开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不仅是自然之诗,更是生命之诗,是时间之诗,是希望之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