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片排云上,孤鹤西飞影自闲。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句气势恢宏,意境高远,描绘的是诗人登高望远时所见江天寥廓、云霞变幻的壮丽景象。而“晴空一片排云上”作为起笔,不仅勾勒出天地之间的开阔气象,更暗含一种超然物外、心随境转的精神境界。它不只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澄澈、志向高远的投射。若以此句为引,追问其下一句,或可理解为对人生境界、心灵归宿的进一步探寻。

在传统文化中,“排云上”三字极具象征意味。云,本为飘浮无定之物,却能被“排”而开,仿佛人力可及天象,实则暗喻精神力量足以冲破世俗迷雾。晴空如洗,云层被拨开,视野豁然开朗,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开阔,更是心灵上的澄明。古人常借登高望远以抒怀,登临高处,俯瞰尘世,便觉名利如浮云,得失似尘埃。此时的心境,正如王阳明所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外在世界的纷扰,终抵不过内心的清明。当一个人真正能“排云上”,便意味着他已超越琐碎日常,进入一种与天地共呼吸、与万物同节奏的境地。这种境地,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排云上”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起点。真正的精神高度,不在于看见多远,而在于看见之后如何选择。孤鹤西飞,是下一句的意象,也是精神的延续。鹤,自古为高洁之鸟,不栖凡木,不食腐谷,其飞也,孤高而从容。它不随群鸟南迁,也不留恋繁华,而是独自向西,飞向未知的苍茫。这“西飞”,既是对方向的坚持,也是对孤独的接纳。人生在世,常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此时若随波逐流,便如群鸟归林,虽得安栖,却失其志;若如孤鹤般坚持本心,虽形影相吊,却得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外在的逍遥,而是内在的坚定。它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也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持续追问。

更进一步,“影自闲”三字尤为精妙。鹤飞于天,其影投于云间或江面,看似无依,实则自得其乐。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命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被焦虑、压力与不确定性所裹挟,仿佛唯有忙碌才证明存在。但真正的“闲”,是一种内在的秩序,是即便身处喧嚣,心亦如平湖。它不依赖外在的安静环境,而源于内心的安定。当一个人能够“排云上”而“影自闲”,便意味着他既拥有突破局限的勇气,也具备安于当下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消极的退隐,而是积极的平衡——在进取与退守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从“晴空一片排云上”到“孤鹤西飞影自闲”,这不仅是两句诗的衔接,更是一条精神成长的路径。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高处,不在地位与财富,而在心灵的澄澈与自由;真正的力量,不在征服多少,而在能否在纷扰中保持清醒,在孤独中坚守本真。当我们仰望天空,看见云层被拨开,晴空如洗,不妨自问:我是否也能如那孤鹤,不为浮华所动,不为喧嚣所扰,只向内心认定的方向飞去?而当我飞得越高,是否仍能保持那份“影自闲”的从容?

这或许正是这句诗留给我们的深层启示:外在的世界可以变幻莫测,但只要内心有一片晴空,便能在任何境遇中“排云上”;只要灵魂如孤鹤般清醒,便能在任何孤独中“影自闲”。人生如登高,步步艰辛,但每一步,都是向更开阔处迈进。我们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只需成为自己心中的那一片晴空,那一羽孤鹤——自由、坚定、从容地,飞向属于我们的远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