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下五洋捉鳖”的下一句,是“可上九天揽月”。这两句出自毛泽东同志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词写道:“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两句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不仅展现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和时代精神。
在当代语境下,“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早已超越了其原始的政治语境,成为中华民族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精神象征。它既是对人类潜能的无尽肯定,也是对科技进步与国家意志的高度概括。从字面看,“捉鳖”与“揽月”看似荒诞不经——鳖深藏于海底,月高悬于九天,常人难以触及;但正因如此,这两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才成为理想与奋斗的象征。当人类真正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其背后所凝聚的,是无数个体的智慧、勇气与坚持。
回望历史,中国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一步步实现了从“望洋兴叹”到“深海探宝”的跨越。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7062米,创造了当时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在全球99.8%海域开展深海科学考察的能力。此后,“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相继问世,2020年,“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到10909米,实现了对地球最深处的“捉鳖”壮举。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面对深海高压、黑暗与未知,科研团队以“敢下五洋”的胆识,攻克了耐压结构、浮力材料、通信导航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他们用行动证明,所谓“鳖”,不过是自然规律中的一环,只要掌握规律、尊重科学、敢于实践,人类便能在深海中自由穿行,获取资源、探索生命起源、研究地球演化。
与此同时,“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也在逐步实现。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绕月飞行;2013年,“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软着陆,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2020年,“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带回了1731克月壤样本,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纪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夜以继日的奋斗,是无数技术细节的反复验证,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出发。他们用“揽月”的执着,将神话变为现实,将梦想照进现实。
“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坐标。它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对“不可能”的挑战。深海与太空,是人类探索的“两极”,一个向下,一个向上,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超越自我。这种精神,不仅属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属于每一个普通人。在学习中攻坚克难,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在生活中面对困境不退缩,都是“登攀”的具体体现。它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不应被“做不到”吓倒,而应思考“如何做到”。正如词中所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登攀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海探测与深空探索仍在继续,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的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激励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念、更科学的方法,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成长,唯有保持这种“敢想敢干、知难而进”的豪情,才能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
“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这不仅是诗人笔下的豪情,更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真实写照。它告诉我们:理想虽远,行则将至;目标虽高,攀则能达。只要心怀凌云之志,脚踏实地前行,就没有不可征服的高峰,没有不可抵达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