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七弦上的下一句是“静听松风寒”。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短短二十字,如清泉石上流,既描摹了琴音的清越,也道尽了知音难觅的孤高与寂寥。琴,自古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之物,七弦轻拨,声动林壑,而“泠泠”二字,既状其音之清冷,又喻其心之澄澈。当指尖轻触丝弦,那如水般流淌的乐音,仿佛将人引入空山幽谷,万籁俱寂,唯余松风与琴声相和。

古琴之妙,不在繁音促节,而在“静听”二字。古人弹琴,常择幽静之处,或松间,或月下,或竹影婆娑的庭院。不为娱人,只为自省。所谓“静听”,并非被动地接受声音,而是以心应物,以神会音。当琴声起,心随音动,音随心转,人与琴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共鸣。松风,本是自然之声,无形无相,却在此刻被琴声唤醒,仿佛有了形状与温度。那风穿过松林,沙沙作响,与七弦的清音交织,如老友低语,如天地轻叹。此时,听者已非单纯听琴,而是听心,听天地,听那亘古以来未曾断绝的文人孤怀。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诗的后半,却也是“静听松风寒”的深层回响。古调,是古琴的传统曲谱,是千百年来士人精神的凝结,是《广陵散》《流水》《梅花三弄》中流淌的浩然之气与隐逸之志。时代更迭,世风变迁,今人更爱热闹喧嚣的乐声,更追逐节奏明快的旋律。古琴的慢、淡、远,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它不再被大众所理解,甚至被边缘化。于是,弹琴者成了“独行者”,听琴者成了“稀客”。刘长卿写此诗时,或许正独坐书斋,抚琴自娱,却发觉四壁无声,无人共鸣。那种“曲高和寡”的悲凉,不是对技艺的否定,而是对文化断层的叹息。

正是这种“不弹”,反而凸显了古琴的珍贵。它不因无人欣赏而改变音色,不因时代冷落而降低格调。它依然泠泠如泉,清冷如月,静待知音。今日,我们虽身处信息爆炸、声音嘈杂的时代,但仍有许多人重新拾起古琴,不为炫耀,不为谋利,只为在喧嚣中寻得一方清净。他们在七弦上寻找内心的平衡,在松风般的琴音中洗涤浮躁。这种回归,不是复古,而是一种精神的觉醒——在快节奏中重拾慢的智慧,在功利中重拾淡泊的品格。

古琴,不只是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命态度。它教会我们“静听”——静,是专注,是沉淀,是对外界纷扰的屏蔽;听,是感知,是接纳,是对内在与外在世界的深度对话。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哪怕只是片刻,也能听见松风穿过心间,听见灵魂深处的回响。泠泠七弦,弹的不是曲,是心;听的不是音,是道。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提醒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仍要保留一份清冷与自持,仍要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无论是自然的风声,还是内心的低语。当七弦轻拨,松风再起,愿我们都能静心而听,听那穿越千年的清音,听那属于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回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