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上烤火的下一句是:“别让烟熏了眼睛。”
这句看似平淡的叮嘱,却像一缕轻烟,从记忆深处缓缓升起,缭绕在冬夜的寂静里。那是我十岁那年的深冬,北方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村外的山坡被雪覆盖得严严实实,唯有几棵老松树倔强地挺立着,枝干上挂着冰凌,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那天傍晚,父亲带着我上山砍柴,归途中天色已暗,寒风刺骨,我们便在山腰一处背风的石崖下停下,点燃了一堆柴火。火光跳动,映红了父亲的脸,也映亮了我冻得通红的鼻尖。他往火堆里添了根干柴,忽然转头对我说:“山坡上烤火的下一句是:别让烟熏了眼睛。”
起初我不懂这句话的深意。我以为只是提醒我别靠火太近,免得被烟呛到。可后来我才明白,那是一句带着温度的人生箴言。父亲说,人在寒冷中总想靠近火,可火也有它的脾气——它温暖你,也可能灼伤你;它照亮前路,也可能模糊视线。烟是火的影子,它不声不响,却最容易让人流泪。他一边说,一边用木棍拨弄火堆,让烟往远离我们的方向飘去。我坐在他身边,裹着旧棉袄,听着柴火噼啪作响,忽然觉得,那句话不只是关于火,更是关于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清醒。
那个冬天格外冷,村里许多人家都断了柴火,有人为了取暖,把门板、床板都拆了烧。父亲却从不这样做。他总说:“火要烧得正,心要守得清。”他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砍下枯枝朽木,从不碰活树,也从不拿别人家的东西。有一次,我看见邻家孩子偷偷从我家柴堆里抱走一捆柴,我气不过要追,父亲却拦住我,说:“他冷,你也冷,可你还有火,他连火都没有。火能暖身,也能暖心,但心若被烟熏了,就看不见光了。”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别让烟熏了眼睛”的另一层意思:在苦难中,人最容易迷失本心。嫉妒、怨恨、贪婪,就像火堆里冒出的黑烟,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的清明。若只顾眼前温暖,忘了脚下踩的是什么,最终连自己都会烧成灰烬。
多年后,我离开山村,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穿行。高楼林立,灯火通明,却再难找到那样一堆纯粹的火。每当冬夜加班归家,路过街角,看见流浪者在垃圾桶旁点燃废纸取暖,我总会停下脚步,多看一眼那微弱却倔强的火光。那一刻,父亲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山坡上烤火的下一句是:别让烟熏了眼睛。”城市里的“火”太多——名利的火、欲望的火、攀比的火。它们比山野中的柴火更亮、更烈,也更危险。有人被这火光吸引,一步步靠近,却忘了低头看看脚下是否还有立足之地。有人被烟熏得泪流满面,却仍不愿转身,以为再靠近一点,就能得到真正的温暖。
我曾在一家公司任职,业绩突出,却卷入一场人事斗争。领导许诺升职加薪,条件是让我在会议上指证一位无辜的同事。我彻夜难眠,火堆仿佛在脑海中燃烧——一边是前程似锦,一边是良心难安。我选择了沉默。那晚,我独自走到公园,坐在长椅上,望着远处路灯下飘落的雪花,忽然笑了。原来,真正的火不在会议室,也不在权力中心,而在一个人能否在诱惑中保持清醒,在黑暗中不被烟熏了眼睛。
如今,每当下雪,我总会想起那个山坡,想起那堆跳动的火,想起父亲拨弄柴火时专注的神情。火是生存的必需,但比火更重要的是人面对火时的态度。它教会我们:温暖可以共享,但清醒必须自持;火能驱寒,但心不能被烟蒙蔽。山坡上的火早已熄灭,可那句“别让烟熏了眼睛”却像一粒火种,深埋心底,在我每一次面临选择时,悄然燃起,照亮前路。
人生如烤火,不在于你靠得多近,而在于你是否始终看得见方向。火会熄灭,雪会融化,唯有清醒与良知,能穿越风雪,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