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上墙的烂泥”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无论他人如何帮助、引导,始终无法自立、无法取得进步的人。这句话形象生动,带着几分无奈与失望,也暗含了社会对个体成长与责任的期待。这句俗语往往只说了一半——它揭示了问题,却未追问原因;它表达了情绪,却忽略了背后的复杂性。若我们只停留在“扶不上墙”的评判,而不再追问“为何成为烂泥”,那么这句俗语便成了冷漠的标签,而非理解与改变的起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能见到被贴上“烂泥”标签的人:他们可能长期失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对家庭缺乏责任感,甚至对自身处境漠然处之。面对这样的人,亲友常会倾尽全力,试图通过经济援助、心理疏导、职业推荐等方式“扶”他们一把。若对方始终无动于衷,甚至将帮助视为理所久而久之,施助者便心生疲惫,最终无奈地叹道:“真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这种评价看似客观,实则忽略了个体背后深层的结构性困境。许多所谓“烂泥”,并非天生懒惰或愚钝,而是长期处于资源匮乏、教育缺失、心理创伤或社会排斥的环境中。他们可能成长于贫困家庭,缺乏基本的学习条件;可能遭遇过校园暴力或家庭冷暴力,导致自我价值感极低;也可能在多次求职失败后,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长期被否定、被忽视,其行为模式便可能固化为逃避、拖延、冷漠——这些,正是“烂泥”表象的根源。

更值得深思的是,社会对“扶”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物质援助或行为督促,却忽视了“扶”的本质应是唤醒内在动力。真正的帮助,不是代替对方走路,而是帮助他找回行走的意愿与能力。一位长期沉迷游戏的青年,若仅被家人强制断网、安排工作,可能只会激起更强烈的逆反心理。但若有人愿意倾听他的孤独、理解他对现实的无力感,并引导他通过兴趣逐步建立自信,便可能点燃他改变的微光。这种“扶”,需要耐心、共情与长期投入,而非一次性的“拉一把”。许多公益组织在帮扶边缘青年时,正是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心理支持、搭建成长平台,才让那些曾被视为“烂泥”的人重新找到方向。这说明,问题不在于人是否“烂”,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对了“扶”的方式。

社会环境本身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当教育体系过度强调成绩而忽视人格培养,当就业市场存在年龄、性别、学历歧视,当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覆盖最脆弱群体,那么“烂泥”便不只是个体的失败,更是系统性的失灵。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期待个体“自强不息”,而应构建支持性生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从“泥”中站立。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与心理辅导,为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干预机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托育与教育补贴——这些制度性支持,远比一句“扶不上墙”更有建设性。

当我们再次面对“扶不上墙的烂泥”这一说法时,不妨多问一句:“他为何成了泥?我们真的扶对了吗?”评判容易,理解难;指责容易,共情难。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能陷入低谷,都可能因创伤、压力或迷茫而失去方向。此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标签,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的机会。真正的“扶”,是帮助一个人重建自我认知,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而非简单地将其“推上墙”。

社会进步的标志,不在于我们能扶起多少人,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为那些暂时“扶不上”的人保留希望。烂泥并非永远无法成墙,只要给予合适的温度、水分与时间,它也能凝结、硬化,最终支撑起一方天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曾是或将是那滩“烂泥”,也正因如此,才更应懂得:扶人者,先扶心;助人者,先共情。唯有如此,那句“扶不上墙的烂泥”才可能真正迎来下一句——“但终有破土而出的那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