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日月上青天的下一句,是“敢教江河倒卷流”。这句诗出自当代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原诗气势磅礴,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造自然、征服山河的豪情壮志。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自然伟力的礼赞,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写照。它们以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达了人类不屈不挠、敢于挑战极限的意志。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诗句往往不只是文学的表达,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承载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理想、信念与奋斗。

回望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奋发图强的历史节点。面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现实,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国家重建的伟大事业中。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之一。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是一场精神与意志的考验。贺敬之在诗中写道:“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紧接着便是“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这一改写,不仅颠覆了传统诗意的被动审美,更将人的主体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敢叫日月上青天,敢教江河倒卷流”则进一步将这种豪情推向极致——日月本应高悬于天,江河本应顺流而下,但诗人却以“敢叫”“敢教”这样极具主动性的动词,宣告人类可以超越自然规律的束缚,重塑天地秩序。这种气魄,正是那个时代“人定胜天”理念的文学化表达。

这种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的辩证思想。古人讲“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在面对自然灾害、生存危机时,中国人也从不缺乏“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勇气。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早已将“改造自然”的种子埋藏在民族记忆之中。而到了二十世纪,这种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工业化、集体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们不再满足于顺应自然,而是试图通过科学、技术与组织的力量,主动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三门峡工程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体现。它不仅改变了黄河的流向与流速,更在精神层面激发了亿万人民对未来的信心。诗中的“倒卷流”并非物理意义上的逆转,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意志对自然规律的超越,象征着落后向先进的逆转,象征着苦难向幸福的逆转。

豪情万丈的背后,也需理性审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改造自然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过度开发、盲目建设曾带来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后果。三门峡工程在初期也暴露出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等问题,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敢教江河倒卷流”,不应是蛮干,而应是智慧与勇气的结合。现代意义上的“倒卷流”,或许不再是强行改变河流走向,而是通过生态修复、科学调度、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再平衡。从这个角度看,贺敬之的诗句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激励我们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这种“敢”必须建立在对规律的敬畏之上。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无视自然的威能,而是在理解自然的基础上,与之共舞,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

“敢叫日月上青天,敢教江河倒卷流”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属于那个火红的年代,也属于每一个敢于追梦、勇于担当的时代。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已不再是简单的治水修坝,而是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生态保护等更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但不变的是,人类依然需要那种“敢叫”“敢教”的勇气与担当。无论是研发新能源,还是推动绿色转型,抑或是应对突发危机,都需要一种超越现状、重塑格局的胆识。这种胆识,正是这两句诗所传递的核心价值。

总结而言,这句诗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文化符号。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顺从命运,而在于敢于挑战、勇于创造。日月可以上青天,江河可以倒卷流,但前提是,我们要有科学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责任感。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诗句来激励自己——不是去盲目征服自然,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与天地共荣,与时代共进。唯有如此,“敢叫日月上青天”的豪情,才能真正转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