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垂钓碧溪上”的下一句是“清风明月共徘徊”。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崔侍郎》,全句为:“贤者垂钓碧溪上,清风明月共徘徊。”它并非广为人知的独立名句,却蕴含着深邃的意境与哲思。表面看来,描绘的是一位智者静坐溪边垂钓的画面,实则借自然之景抒写超然物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境界。垂钓者非为鱼,而在于心;碧溪非为景,而在于境。清风拂面,明月照心,二者相伴,徘徊不去,仿佛天地间最纯净的陪伴,映照出贤者内心的澄澈与安宁。
这句诗所呈现的,是一种“无为之用”的智慧。贤者垂钓,看似无所事事,实则是在静观天地运行、体悟自然之道。溪水潺潺,映照出时间的流逝;鱼影浮动,象征着世事的变幻。而贤者不急于收竿,不执着于得失,只是安坐于岸边,任清风拂过衣袖,任月光洒满肩头。这种状态,与《庄子·列御寇》中“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境界不谋而合。贤者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退为进,以静制动,在看似无为的垂钓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观照。清风与明月,是自然中最恒久、最无私的存在,它们不因人的悲喜而改变,也不因世事的纷扰而动摇。贤者与它们“共徘徊”,实则是将自己融入宇宙的节奏之中,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
进一步看,“清风明月共徘徊”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在纷扰的尘世中,人们常被功利、欲望、焦虑所裹挟,心灵如被蒙尘的明镜,难以照见本真。而贤者之所以为贤,正在于他能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清明。清风,象征高洁的品格,拂去心灵的尘埃;明月,象征澄澈的智慧,照亮前行的迷途。二者“徘徊”于贤者左右,意味着这种精神境界并非一时之感,而是持久相伴的内在力量。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贤者正是懂得向自然汲取精神养分的人,他不在外物中迷失,反而在自然中寻得归宿。
这种生活态度,对当代人尤具启示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疲于奔命,追逐外在的成功与认可,却忽视了内心的安宁与精神的成长。我们常把“忙碌”当作价值的体现,把“效率”当作生活的目标,却忘了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片刻的宁静与自省。贤者垂钓碧溪,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在主动选择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他通过垂钓这一行为,与自我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天地对话。清风明月之所以“共徘徊”,正是因为贤者以开放、包容、静观的心态接纳它们,而非以占有或控制的方式对待它们。这种态度,正是现代人亟需重拾的智慧。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贤者垂钓碧溪上,清风明月共徘徊”不仅是一幅诗意的画面,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凝练表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控多少,而在于放下多少;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感知多少。贤者不执于鱼,故能得清风;不执于名,故能伴明月。他的“钓”,是钓心,是钓道,是钓一种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可能。当一个人能够安于当下,与自然为友,与时间为伴,他便不再是被动的生存者,而是主动的生命体验者。
这句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语言的优美,更在于其思想的深邃。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目标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清风,望望明月;在忙碌奔波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片碧溪般的宁静。贤者之所以为贤,并非因为他拥有什么,而是因为他懂得在简单中见深刻,在平凡中见永恒。清风明月,人人可见,却非人人能“共徘徊”。唯有内心澄明、志存高远者,方能在碧溪之畔,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清风明月共徘徊。
这,或许就是这句诗穿越千年,依然动人心魄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