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上店备年货的下一句,是家家户户飘出的年味。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中国人对春节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情感。年关将近,街巷渐染红,灯笼高挂,对联铺展,集市上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人们手提肩扛,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喜悦。这不仅是一场物资的采购,更是一次情感的归集,一次对传统的回望与延续。备年货,不只是为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更是为了在忙碌一年之后,用一场仪式感的准备,为家人、为生活、为未来,添上一份温暖与希望。
集市,是年味最浓的地方。清晨的集市,雾气未散,摊贩们早已支起摊子,摆上腊肉、香肠、年糕、糖果、干果、新衣、年画、香烛……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老张家的酱肘子油光发亮,李婶的炒花生香气扑鼻,王叔的春联墨迹未干,字迹遒劲有力。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手里攥着糖葫芦,眼睛却盯着糖画摊前那旋转的铜盘。大人们则精打细算,讨价还价,一边比较着价格,一边回忆着去年的口味。买一挂腊肉,要挑肥瘦相间的;选一串鞭炮,要听声音是否清脆;称几斤瓜子,要尝一口是否香脆。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构成了年味的肌理。集市不仅是交易的场所,更是邻里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一句“今年你家买啥了?”就能打开话匣子,从年货聊到孩子,从收成说到健康,年味就在这样的交谈中悄然弥漫。
而“上店”,则代表了另一种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备年方式。超市里,年货专区早已布置得红红火火,货架上堆满了礼盒、坚果、饮料、进口水果,甚至还有预制年夜饭套餐。年轻人更倾向于这种高效、整洁的采购方式,扫码、结账、拎袋,一气呵成。即便在现代化的商场里,人们依然会不自觉地寻找“年”的影子——播放的贺岁音乐、悬挂的红色装饰、收银台前排队时互相问候的“过年好啊”,都在提醒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购物,而是一场年节的预演。有趣的是,许多年轻人虽在超市采购,却仍会特意绕到老城区的集市,买一袋手工年糕,或请老师傅写一副手写春联。这种“混搭”式的备年货,恰恰体现了当代人对传统的尊重与调适。他们用现代的方式生活,却不愿丢失那份来自乡土、来自祖辈的温度。
备年货的过程,其实是一场心理的过渡。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人们便逐渐从日常生活的节奏中抽离,进入“过年模式”。买新衣,是为了焕然一新;置办食材,是为了团圆饭桌上的丰盛;贴春联、挂灯笼,是为了驱邪纳福。每一件年货,都承载着特定的寓意:鱼象征“年年有余”,年糕寓意“年年高升”,橘子代表“大吉大利”,红包则是对晚辈的祝福。这些习俗看似迷信,实则是一种文化心理的投射,是人们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寄托。备年货,不只是物质上的准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充电”——它让人们暂时放下工作压力、生活烦恼,专注于家庭、亲情与仪式感。
当所有的年货归置妥当,厨房里开始飘出炖肉的香气,客厅里挂起红灯笼,门上贴上崭新的春联,年,才真正地“来了”。赶集上店备年货的下一句,不是“回家过年”,而是“心已归家”。无论走得多远,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对年的情感从未改变。那是一种根植于血脉的归属感,一种对团圆的渴望,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年货可以买到,但年味,只能用心去体会。它藏在母亲腌制的腊味里,藏在父亲贴对联时踮起的脚尖上,藏在孩子拆开红包时惊喜的眼神中。
年复一年,集市依旧喧嚣,商场依旧热闹,但真正让人铭记的,不是买了什么,而是与谁一起买,为谁而买。备年货,备的是物,暖的是心。当除夕的钟声响起,万家灯火通明,那一句“赶集上店备年货”,早已化作餐桌上的笑语、酒杯中的祝福、屋檐下的灯火,成为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年味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