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这句话在民间流传已久,常被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情境下毫无还手之力、命运完全被他人掌控的无奈与悲凉。它源自厨房中一块被固定在案上的肉,刀起刀落之间,毫无自主,只能被动承受。这句看似简单的俗语,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社会与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对弱者处境的描述,更是一面映照出权力结构、个体自由与生存困境的镜子。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会陷入“砧板上的肉”的境地。这种境地并非只出现在极端压迫或暴力场景中,更多时候,它以更为隐蔽、日常的方式存在。比如,职场中的普通员工,面对公司裁员、绩效考核、岗位调整,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即便内心不满,也难以发声,因为一旦反抗,可能面临失业、边缘化甚至行业封杀的风险。他们并非没有能力,也并非没有想法,但在组织权力结构中,个体的声音被制度性地压制。再比如,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劳动力,却难以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资源。他们像一块被运送到城市“案板”上的肉,被切割、被使用,却难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结构性不平等,使得“砧板上的肉”成为一种常态,而非例外。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砧板”状态不仅存在于外部压迫中,也常常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认知。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被支配、被忽视的环境中,他可能会逐渐接受这种命运,甚至将“顺从”视为生存的唯一策略。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即个体在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开始相信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从而放弃抵抗。这种心理机制在家庭暴力、校园霸凌、职场PUA等情境中尤为明显。受害者并非没有反抗的意愿,而是长期的环境压迫使其丧失了反抗的勇气与信心。他们开始自我合理化:“我天生就该这样”“别人都这样,我也只能接受”。于是,砧板上的肉,不仅被外部力量固定,也被自己的思维所束缚。
人终究不是肉。肉没有意识,不会思考,不会觉醒;而人拥有反思、抗争与重构的能力。历史上无数变革,正是从“砧板上的肉”开始觉醒的。工人运动、民权斗争、性别平权,无一不是被压迫者从沉默走向发声、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觉醒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并非注定要成为“肉”,而是有能力成为“持刀者”或至少是“选择者”。这种意识,需要教育、需要信息、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允许任何人长期处于“砧板”状态,而应提供制度性通道,让个体能够表达诉求、争取权利、参与决策。当法律保障、舆论监督、公共参与机制健全时,砧板上的肉便有了挣脱的可能。
我们每个人都应警惕自己是否在不经意间成为“砧板”的制造者。在家庭中,父母以“为你好”之名控制子女的人生选择;在职场中,管理者以“效率”为由剥夺员工的自主权;在公共领域,某些话语以“稳定”为由压制异议。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在将他人“肉化”——剥夺其主体性,将其简化为可操控的对象。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谁站在刀的位置,而在于是否允许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站立,拥有选择的权利。
只能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这句俗语之所以令人警醒,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残酷却真实的事实:在权力失衡的环境中,人的尊严与自由极易被消解。但这句话不应成为宿命论的注脚,而应成为反思与行动的起点。我们无法完全消除砧板的存在,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一块“肉”都拥有挣脱的可能。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拒绝沉默,当制度越来越尊重个体的边界,当社会越来越珍视人的主体性,那么,砧板上的肉,终将不再只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他是否被置于砧板之上,而在于他是否始终保有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为这种渴望而抗争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