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上者得其中的下一句,是“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无所得”。这句古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常被用于劝诫人们在目标设定、人生追求与价值选择上应秉持高远志向。它并非简单的励志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揭示了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当我们追求更高的理想,即便未能完全抵达巅峰,也必然能收获中等的成果;而若一开始就安于平庸,则最终可能一无所获。这种“取法乎上”的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广泛适用于组织管理、文化传承乃至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一个人将目标设定为“及格”,那么他的努力往往只停留在“不犯错”的层面,稍有松懈,便可能滑向失败。相反,若他志在卓越,即便因种种限制未能登顶,其过程中的积累、磨砺与突破,也足以让他远超常人。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王羲之立志成为书圣,每日临池学书,墨染池水,终成一代宗师;即便后世有人天赋稍逊,但因追随其高标,勤学苦练,也得以在书法史上留下姓名。反观那些只求“能写就行”的人,往往在时间的冲刷中湮没无闻。这说明,目标的“高度”直接决定了结果的“厚度”。在个人成长中,志向的格局,往往比能力本身更能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
在组织管理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一个企业若只以“生存”为目标,那么它的战略、资源配置、人才选拔都会围绕“最低标准”展开,久而久之,组织将陷入内卷与停滞。而若企业以“行业引领者”为愿景,哪怕短期内面临挑战,其创新动力、团队协作与品牌价值都会持续积累,最终形成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在创立初期便提出“做世界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即便当时技术落后、资金匮乏,但这一高远目标促使企业不断投入研发,最终实现技术突破与全球布局。反观一些企业,只求“赚快钱”“保本经营”,虽短期盈利,却缺乏长期竞争力,一旦市场变化,便迅速衰落。这说明,组织的“取其上”,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更是一种文化基因,它决定了企业是走向辉煌,还是走向平庸。
更广泛地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取其上”的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正是因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总有仁人志士以“天下大同”“为万世开太平”为理想,推动制度革新、文化传承与科技进步。孔子周游列国,虽未能实现政治理想,但其思想影响深远;张骞出使西域,虽九死一生,却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交流。这些“取其上”的实践,即便未能完全实现初衷,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当一个社会普遍追求“小确幸”“躺平”时,创新力、凝聚力和文化活力便会逐渐衰退,最终导致整体发展的停滞。“取其上”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关乎文明的高度与延续。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常面临选择:是追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挑战自我创业?是满足于完成基本任务,还是主动承担更多责任?是安于现状,还是不断学习突破?每一次选择,都是对“取其上”或“取其下”的回应。我们未必都能成为行业领袖或历史伟人,但至少可以努力不让自己滑向“无所得”的境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是否成功登顶,而在于是否始终朝着高处攀登。因为攀登本身,就是成长;而成长,本身就是收获。
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无所得。这不仅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待人生、事业与理想的真实态度。当我们选择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即便未能触及星辰,也必然已走出很远。人生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最终抵达何处,而在于我们曾为何出发,又曾为何坚持。唯有志存高远,方能在纷繁世界中,守住内心的方向,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其中”,甚至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