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上一句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下一句是“雨后复斜阳”。这两句出自毛泽东同志的《菩萨蛮·大柏地》,全词为:“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首词创作于1933年夏,是毛泽东在江西大柏地战斗胜利后重访故地时所作。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词作,更是一幅浓缩了革命历史、时代精神与审美意境的壮丽画卷。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得以窥见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对历史的深沉回望,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这短短三句,构建出一个由色彩、动态与光影交织而成的视觉奇观。雨后初晴,天空澄澈如洗,阳光穿过云层,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一道长虹横贯天际。诗人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铺陈,不仅是对彩虹的客观描绘,更是一种情绪的铺陈与节奏的酝酿。这七色并非随意排列,而是遵循自然光谱的顺序,由暖至冷,由明至暗,形成一种渐变的韵律感。紧接着,“谁持彩练当空舞”一句,将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其动态与灵性。“彩练”即彩带,本是人工之物,却出现在天地之间,仿佛有某位无形的舞者,手持七彩绸缎,在苍穹之上翩然起舞。这一问,并非真的在寻找舞者,而是以设问的形式,将自然奇观升华为一种诗意的想象,使读者在惊叹之余,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而“雨后复斜阳”则承接前句,点明时间背景——雨过天晴,夕阳西下,光线斜照,使得那“彩练”更加清晰、明亮,也更具层次。这三句层层递进,由静至动,由实至虚,由物及情,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的画面。
这首词的深意远不止于写景。它诞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1929年初,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途经瑞金附近的大柏地时,遭遇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当时红军处境艰难,粮草匮乏,士气低迷。为摆脱困境,红军决定在大柏地设伏,利用地形优势,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这场战斗异常惨烈,最终红军以少胜多,扭转了被动局面,为日后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多年后,毛泽东重访大柏地,见当年激战之处,弹痕犹在,村壁斑驳,而山川依旧,夕阳如血。他触景生情,将眼前的自然景象与往昔的战斗记忆交织在一起,写下了这首词。“谁持彩练当空舞”不仅是雨后彩虹的写照,更是对那场惊心动魄战斗的隐喻。那“彩练”,是炮火映照下的硝烟,是战士冲锋时飘扬的红旗,是革命理想在风雨中闪耀的光芒。而“雨后复斜阳”,则象征着苦难之后的曙光,是革命低潮后重燃的希望。诗人以自然之景,寄托对历史的追忆,对牺牲的缅怀,对胜利的礼赞。
更进一步,这首词还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界的彩虹转瞬即逝,而革命的理想却历久弥新。诗人通过“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一句,将历史的伤痕转化为美的装饰。当年战斗留下的弹洞,如今成了村壁上的印记,它们不再是战争的伤痕,而是历史的见证,是革命精神的象征。诗人以审美之眼,将苦难升华为艺术,将破坏转化为建设。这种“以美写痛”的手法,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坚定的信念。他相信,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要理想不灭,山河终将焕新。这种信念,不仅属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适用于任何面对困境与挑战的时代。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不妨想一想那“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意象——即使身处风雨,只要心中有光,便能看见彩虹;即使道路崎岖,只要信念坚定,终将迎来斜阳映照的辉煌。
这首词之所以历经百年仍被传诵,正是因为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美不仅存在于风平浪静之中,也诞生于风雨激荡之后;希望不仅来自顺境,更孕育于逆境。诗人以一支笔,将自然、历史与理想融为一体,让我们在欣赏彩虹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谁持彩练当空舞?是自然之手,是历史之手,更是每一个心怀理想、勇于奋斗的人。当我们仰望天空,看见那道横跨天际的彩虹,或许也应问自己:我们是否也能在人生的风雨中,舞出属于自己的那道彩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