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一白”的上一句是“雾凇沆砀”。

这句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原文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句描绘的是作者在寒冬雪夜独往湖心亭所见之景,意境空灵澄澈,语言简练而韵味悠长。短短数语,便将天地间银装素裹、万物归寂的雪景凝练于笔端,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而“雾凇沆砀”四字,正是开启这幅雪国画卷的引子,也是“上下一白”得以成立的视觉与氛围前提。

“雾凇”指严寒天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在树枝、草木上的白色冰晶,状如琼枝玉叶,晶莹剔透,是冬日特有的自然奇观。在江南地区,雾凇并不常见,因而更显珍贵与神秘。张岱选择这一意象,不仅因其视觉上的美感,更因其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俗、清冷孤高的境界。而“沆砀”二字,形容雾气弥漫、浩荡无边的状态,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二字连用,“雾凇沆砀”便构成了一幅动态的、流动的、弥漫着寒意的画面:天地之间,白雾升腾,冰晶垂挂,万物在冷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进入了一个被时间冻结的梦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才显得顺理成章。若无“雾凇沆砀”的铺垫,天地之白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这弥漫的寒雾与凝结的冰晶,将天、云、山、水融为一体,模糊了界限,消弭了差异,使整个世界归于一种纯粹的、无差别的白色。这种“一白”不仅是视觉上的统一,更是一种哲学上的归一——在自然的宏大面前,万物皆平等,皆归于静寂。张岱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最深邃的意境,使人在阅读时仿佛也置身于那片雪夜之中,呼吸着清冷的空气,感受着天地无声的肃穆。

张岱在写景时并未使用任何夸张或渲染,而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层层递进。他先说“雾凇沆砀”,再言“天与云与山与水”,最后才点出“上下一白”。这种递进式的描写,既符合视觉逻辑,也暗含情感的沉淀。读者先看到的是局部的奇景,再逐渐感知到整体的苍茫,最终抵达一种心灵的震撼。这种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以景载情”的传统,也展现了张岱作为晚明遗民特有的孤寂与超然。他看雪,不只是在看自然之景,更是在借雪观照内心,在天地一白的寂静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从文学技巧上看,“雾凇沆砀”四字音韵清冷,声调起伏如寒风掠过,与“上下一白”的平实形成对比,构成节奏上的张力。同时,“沆砀”为叠韵词,读来悠长婉转,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这种音义结合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高妙的艺术手法。而“天与云与山与水”的排比句式,又通过重复的“与”字,将天地万物逐一连接,仿佛在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种写法,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秩序的尊重,也流露出一种宇宙意识——人在自然中,不过是渺小的一瞬,唯有融入其中,方能体会其大美。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所以被后世反复传诵,不仅在于其文字之美,更在于其意境之深。他写雪,实则写心;写景,实则写情。在“雾凇沆砀”的寒夜中,他独往湖心亭,与偶遇的旅人共饮一杯,不问姓名,不谈往事,只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种“痴”,正是对纯粹之美的执着追求,是对世俗喧嚣的彻底背离。而“上下一白”的世界,正是他精神归宿的象征——在那里,一切杂念都被雪覆盖,一切喧嚣都被寒气冻结,唯有心灵的澄明与自然的寂静相互映照。

今日读来,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依然令人心驰神往。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应保留一份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对内心宁静的向往。雪夜看雪,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那一片属于自己的“一白”之地。

“雾凇沆砀”是起点,是引子,是通往“上下一白”的必经之路。它告诉我们,唯有先经历寒雾弥漫、万物凝滞的静寂,才能真正理解天地归一的纯粹。这不仅是写景的顺序,更是人生的隐喻:唯有经历孤独、寒冷与沉淀,才能抵达心灵的澄澈之境。张岱用四个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雪,是静,是永恒的白,也是永恒的自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