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鹤飞云上”的下一句是:“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全诗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历代悲秋咏秋的诗词中,刘禹锡以独特的视角和昂扬的精神,颠覆了传统文人面对秋季时惯常的哀愁与感伤,展现出一种豪迈、开阔、向上的审美境界。这句“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是对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承接与升华,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投射——当那只孤鹤冲破云层,直上青空,诗人的情感也随之腾跃而起,超越了尘世的局限,飞向高远无垠的宇宙。

秋,向来被视作凋零、衰败、离别的象征。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再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的意象多与孤独、漂泊、衰老相连。然而刘禹锡却另辟蹊径,在众人皆悲之时,他偏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一种对生命节奏的深刻理解与对自然之美的重新发现。他看到的不是落叶的飘零,而是天高气爽的澄澈;不是万物的沉寂,而是天地间那股清朗而蓬勃的生命力。那只“排云上”的鹤,正是这种精神的具象化——它不随群鸟归林,不避寒霜凛冽,而是振翅高飞,直冲云霄。它不是孤独的悲鸣者,而是自由的象征,是诗情与志向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引”字尤为精妙。它并非被动地被鹤所感,而是主动地牵引、激发、升腾。鹤飞云上,是外在的景象;诗情到碧霄,是内在的回应。诗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鸣:鹤的飞翔,唤醒了沉睡的诗意;而诗情的飞扬,又反过来赋予鹤以更深层的意义。这不仅是写景,更是抒情;不仅是抒情,更是言志。碧霄,即青色的天空,象征着高远、纯净、无拘无束的理想境界。诗情被引向此处,意味着诗人不再拘泥于现实的困顿与世俗的纷扰,而是将心灵放飞至一个超越性的空间。这种“引”,是一种精神的主动跃迁,是一种对平庸的拒绝,对局限的突破。

刘禹锡写此诗时,正身处贬谪生涯之中。他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司马,远离政治中心,身处边远之地。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他并未沉沦,反而在自然中寻得慰藉,在精神上实现超越。那只“排云上”的鹤,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它孤高不群,却志向坚定;它形单影只,却气冲霄汉。诗人借鹤自喻,表达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即便身处低谷,心仍向往高远;即便世道凉薄,情仍炽热如初。这种“诗情到碧霄”的境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坚守理想,在困顿中保持诗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便引诗情到碧霄”也揭示了诗歌的本质功能:它不仅是记录生活,更是提升生命。当人面对自然之美时,内心的诗意被唤醒,精神得以净化与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追求。刘禹锡的这句诗,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秋日,也能发现不平凡的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拥有超越性的情怀。诗情,是人心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它能在阴云密布时破云而出,在万物萧索时绽放光芒。

今天,我们重读这句诗,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被琐事缠身,被焦虑裹挟,渐渐失去了仰望星空的能力。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正是一剂良药——它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心灵都可以飞翔。只要我们愿意抬头,就能看到那抹晴空;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就能听见内心的诗情。那只鹤,不只是唐代的意象,更是每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的象征。

刘禹锡以一句“便引诗情到碧霄”,完成了从景到情、从情到志的完整升华。他不仅写出了秋日的壮美,更写出了人心的壮阔。这句诗,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对精神高度的渴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抬头仰望的瞬间,在每一次心灵腾跃的时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