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千古名句,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寄托思念与团圆的标志性表达。每当中秋月圆之夜,人们仰望苍穹,总不免吟诵起这句诗,仿佛月光能穿越千山万水,将彼此的心意轻轻相连。这句诗并非孤立存在,它前有铺垫,后有承接,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情感画卷。若问“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答案清晰而动人:上一句是“但愿人长久”,下一句则是“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连缀起来,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更折射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与豁达胸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夜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中秋之夜,面对一轮明月,他举杯独酌,思绪万千,遂写下这首词。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紧接在“千里共婵娟”之后的句子,即“下一句”,而“但愿人长久”则是“千里共婵娟”的直接前句。这三句层层递进,由情入理,由个体情感到宇宙规律,构成了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但愿人长久”是情感的起点,也是最朴素的心愿。苏轼并非奢望亲人永远相伴,而是希望彼此都能健康平安、长命百岁。这种愿望看似简单,却深藏无奈与深情。在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古代,亲人远隔千里,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数年甚至永别。“人长久”不仅是身体上的安康,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只要彼此活着,便总有重逢的希望。这种愿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支撑人们面对离别的精神支柱。而“千里共婵娟”则进一步将这种愿望具象化:即便不能相见,只要抬头望月,便仿佛与亲人共享同一轮明月,心意相通,情感相连。月亮在这里成为情感的媒介,是思念的载体,是跨越距离的象征。古人相信“千里共婵娟”,今人亦常以此寄托对远方亲友的牵挂,这种文化共鸣,正源于苏轼词中那份真挚而普世的情感。

苏轼并未止步于温情脉脉的祝愿。他深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亲人未必能长久相伴,月亮也终有阴晴圆缺。他在“千里共婵娟”之后,笔锋一转,写下“此事古难全”。这五个字,如一声轻叹,道尽了人生的无奈与无常。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月之圆缺是自然规律,二者皆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苏轼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以理性之光照亮情感的暗角,承认缺憾的存在,接受不完美的现实。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认命,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豁达与智慧。他并非否定“人长久”与“共婵娟”的愿望,而是提醒人们:正因为“难全”,才更应珍惜当下,珍视每一次相聚,每一次望月的时刻。

这三句诗,从“但愿”到“共婵娟”,再到“古难全”,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情感脉络:先有愿望,再有寄托,最后归于哲思。它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揭示了人生的本质。苏轼以明月为镜,照见个体情感,也映照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他写的是兄弟之情,却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难以割舍的牵挂,都曾在月下思念过远方的人。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正是经典文学的力量所在。

今天,我们依然在中秋之夜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因为诗句优美,更因为它承载了中国人对团圆、亲情与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亲人可能因工作、学业而天各一方,但一句“但愿人长久”,依然能唤起我们心底最柔软的牵挂;而“此事古难全”的提醒,则让我们学会在分离中保持平和,在缺憾中寻找圆满。苏轼的词,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离别、思念与人生智慧的精神遗产。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是“但愿人长久”,下一句是“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诗,如同一首微型的人生寓言,告诉我们:愿望虽美,现实却常留遗憾;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心怀希望,珍惜当下,以豁达之心面对聚散离合。月光依旧,人心未改,千年之后,我们仍在仰望同一轮明月,吟诵同一句诗,感受着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