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上一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下一句是“儿童散学归来早”。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全诗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乡村的生机与童趣,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成为传诵不衰的田园诗典范。
在春寒料峭尚未褪尽的二月,大地悄然苏醒,万物在微暖的东风中舒展身姿。此时,江南的田野间,青草如茵,嫩芽破土,黄莺在枝头跳跃鸣唱,仿佛在迎接一个崭新的季节。诗人用“草长莺飞”四个字,便将春天的动态与生机凝练地呈现出来。草在长,是视觉的蔓延;莺在飞,是听觉的流动。这四个字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象,更传递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二月,虽仍属早春,但南方的气候已渐回暖,正是春耕前的闲适时光,也是人们最易感知自然之美的时节。此时,诗人立于村边小径,目光所及,是满眼的绿意与欢鸣,心中自然涌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视线的推移,诗人将目光投向河堤。堤岸两侧,杨柳依依,枝条柔软,随风轻拂水面,仿佛在与春水低语。那嫩绿的柳条在晨雾或暮霭中若隐若现,与氤氲的水汽交织成一片朦胧的“春烟”。诗人用一个“醉”字,将杨柳拟人化,仿佛它也因这春景而沉醉,不愿醒来。这个“醉”字,既是柳枝在风中摇曳的形态写照,也暗含了诗人自身的情感投射——面对如此美景,谁又能不为之倾倒?“拂堤”二字,则精准地刻画了柳枝轻触堤岸的动态,既写出柳的柔韧,也暗示了水与岸的亲密关系。整句“拂堤杨柳醉春烟”,画面感极强,既有色彩的清新,又有光影的迷离,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诗意氛围,令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清晨,呼吸着湿润的空气,感受着春意的温柔抚摸。
紧接着,诗人的笔触从自然转向人间。当春景正浓时,村中的孩童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跃。他们早早地结束了一天的学业,背着书包奔跑回家,来不及放下书袋,便纷纷奔向田野、河滩、空地,只为“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即风筝,是春日里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在东风的助力下,彩色的风筝扶摇直上,像鸟儿般在蓝天中翱翔。孩子们追逐着、嬉笑着,手中的线轴不断转动,仿佛将整个春天都牵在了手中。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自由,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散学”“归来早”“忙趁”“放纸鸢”一连串动作,将童趣与春意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在静谧的自然描写之后,迸发出活泼的生命力。
从“草长莺飞”到“拂堤杨柳”,再到“儿童放鸢”,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舞台,构建了一幅完整的春日村居图。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景中有情,人亦融于景。自然之美与人间之乐在此交汇,形成一种朴素而深远的诗意。高鼎并未使用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修辞,却以白描的手法,将春天的气息、乡村的宁静、孩童的欢愉一一呈现,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满足。这种美,不是惊心动魄的壮丽,而是细水长流的温暖,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却最珍贵的瞬间。
这首诗之所以能跨越百年仍被传诵,正是因为它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自然的亲近、对童年的怀念、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喧嚣与压力裹挟,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样的诗句,就像一剂良药,唤醒我们对自然的感知,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发现身边的美。儿童放纸鸢的场景,更是一种象征:在春风中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还有被束缚的心灵。
回望整首诗,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刻的哲理,却以极简的语言,道出了生活的本真。春天,不只是季节的更替,更是心灵的复苏。当我们站在堤岸,看杨柳轻拂水面,听黄莺婉转啼鸣,或许也会像诗人一样,醉在这无边的春烟之中。而那奔跑着放风筝的孩子,正是我们内心最纯真的倒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