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不上分的下一句,是“那还种什么地”。这句看似戏谑的话,实则道出了当代农村青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深层困境。当传统农耕的价值被现代评价体系不断边缘化,当“种地”不再与“成功”挂钩,甚至成为一种被调侃的对象,我们不得不思考:土地,是否还值得被耕耘?农民,是否还能在土地上找到尊严与出路?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种地早已不再是体面的职业选择。城市里高楼林立,写字楼里键盘敲击声不断,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月入十万”的励志故事,而田间地头的劳作,则被简化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年轻人被鼓励“走出大山”“跳出农门”,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成为白领,才是人生的正途。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种地成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甚至被贴上“没出息”的标签。于是,当有人问“种地不上分”,潜台词其实是:种地不能带来社会认可、经济回报或阶层跃迁,它无法在主流价值体系中获得“分数”——分数,是学历、收入、地位、话语权的总和。

这种“上分”逻辑,是否真的适用于所有人生路径?我们不妨回到土地本身去观察。在西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李强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接手了父亲留下的几亩地。起初,村里人议论纷纷:“读了四年书,回来种地,不是白读了?”但李强没有动摇。他引入生态种植技术,种植有机蔬菜和特色药材,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城市消费者。三年时间,他的年收入翻了三倍,还带动了周边十户农户加入合作社。他重新定义了“种地”的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融合了农业技术、市场营销、品牌运营的现代农业实践。李强说:“种地不上分?那得看你怎么种。如果只是重复祖辈的老路,当然上不了分;但如果把种地当成一门事业,它就能创造价值,也能赢得尊重。”

另一个例子来自华北平原的赵大姐。她曾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做过保洁、当过保姆,但始终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五年前,她返乡创办家庭农场,种植小麦和玉米,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每逢周末,城里人来她这里采摘、体验农事、吃农家饭。她用手机直播种地过程,粉丝超过十万,还成了当地“新农人”的代表。她说:“以前觉得种地苦,是因为看不到希望。现在不一样了,土地能赚钱,也能交朋友,还能让孩子了解粮食从哪里来。”她的生活,不再是被动接受命运安排,而是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种地是否“上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经营它。当农业被赋予科技、生态、文化、教育等多重属性,当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创新能力的“新农人”,土地就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政府近年来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数字农业”“返乡创业支持政策”,正是在为“种地上分”提供制度保障和现实路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他们不再把种地视为逃离的对象,而是视为可以深耕的领域。

现实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不稳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仍有差距,农村人才流失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打破“种地不上分”的思维定式。真正的“上分”,不应只是金钱和地位,更应包括对生活的掌控感、对职业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贡献度。种地,可以是一种选择,也可以是一种态度——一种回归自然、尊重劳动、扎根乡土的态度。

当有人问“种地不上分”,我们或许可以回答:“那得看你想要什么分。”如果追求的是短期的物质回报,种地确实难以与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相比;但如果追求的是可持续的生活、真实的成就感、与土地和社区的深层连接,那么种地,恰恰是“上分”的开始。它不需要在别人的标准里证明自己,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土地从不辜负耕耘者。当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农业,当年轻人愿意俯身大地,种地,终将不再是一个被轻视的选择,而是一条值得被尊重的道路。种地不上分?不,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默默积累着属于未来的“分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