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多白云的下一句是:“何须自掩扉。”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即事》。原诗为:“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岭上多白云,何须自掩扉。”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既是自然景色的描摹,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它不仅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更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在王维的诗中,“岭上多白云”并非单纯的写景。白云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历来是隐逸、高洁、自由的象征。它无拘无束,随风飘荡,不染尘俗,正如那些远离喧嚣、寄情山水的高士。而“岭上”则暗示了远离人烟的高处,是远离尘世纷扰的所在。当诗人站在山岭之上,目之所及尽是飘动的白云,天地辽阔,心境也随之开阔。此时,他不再需要紧闭柴门,不再需要以“掩扉”来隔绝外界,因为他的心早已与尘世划清界限。白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邀请——邀请人放下执念,融入自然,回归本真。

“何须自掩扉”一句,看似反问,实则是一种顿悟。在传统观念中,闭门谢客是隐士的象征,是拒绝世俗侵扰的姿态。然而王维在此却反其道而行之:既然岭上已有白云为伴,天地为庐,又何须再紧闭柴门?这扇门,既是实体的门,也是心门。诗人早已在精神上完成了对尘世的超越,因此无需再用物理的隔绝来强调自己的清高。这种“不掩”,反而是一种更彻底的“隐”——不是逃避,而是接纳;不是拒绝,而是超越。他不再需要以“掩”来证明自己的孤独,因为他的孤独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天地的一部分。这种境界,正是道家“无为”与禅宗“无住”的体现。

进一步看,这两句诗还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前一句“岭上多白云”是视觉的延展,画面开阔,意境悠远;后一句“何须自掩扉”则是心理的转折,由景入情,由外而内。白云的流动与柴扉的静闭形成鲜明对比,一动一静之间,诗人的心境跃然纸上。他不写自己如何清高,却通过“不掩”这一行为,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从容与自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妙之处——不直言其志,而志在言外。

从更深层的文化语境来看,王维的这句诗也反映了盛唐时期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与多元。在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许多文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向往山林隐逸。王维本人便是这种矛盾的缩影:他早年积极入仕,晚年却半官半隐,过着“朝隐”的生活。他的山居并非彻底的逃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调节与平衡。“岭上多白云,何须自掩扉”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赞美,更是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真正的隐逸,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在何方。只要心无挂碍,即便身处闹市,亦可如岭上白云般自在;反之,若心为物役,即便深居山林,也难掩内心的喧嚣。

在当代社会,这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人际关系复杂,许多人感到疲惫与焦虑。我们常常试图通过“掩扉”来隔绝外界——关闭手机、拉上窗帘、拒绝社交,但内心的纷扰却并未因此减少。而王维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宁静,不在于外在的隔绝,而在于内心的澄明。当我们学会像岭上的白云一样,随风而动,随遇而安,不再执着于控制、占有与排斥,反而能体会到一种更深层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逃避,而是超越;不是消极,而是积极。

“岭上多白云,何须自掩扉”,短短十字,道尽了中国文人千百年来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隐逸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与天地共呼吸;真正的自由不是无所依凭,而是心有所寄。当我们抬头看见天边的白云,不妨也问问自己:我是否还需要紧闭心门?是否也能如诗人一般,在喧嚣中保持一份从容,在纷扰中守住一片清明?

这或许,正是这句诗穿越千年仍能打动我们的原因。它不只属于王维,也属于每一个渴望心灵自由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