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句出自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的词句,描绘的是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危急时刻的一场关键战役——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五大哨口之首,海拔千余米,地势险要,云雾缭绕,自古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8年8月,红军主力远在湘南作战,井冈山兵力空虚,湘赣两省敌军趁机调集四个团兵力,企图趁虚而入,一举摧毁革命根据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留守井冈山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在群众支援下,依托黄洋界天险,以不足两个连的兵力,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击退敌人,保住了红色政权。

黄洋界保卫战之所以能以少胜多,靠的不仅是地理优势,更是军民一体、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当时,红军战士与井冈山百姓齐心协力,修筑工事、搬运弹药、传递情报。妇女组织担架队,老人儿童站岗放哨,青壮年协助挖战壕、抬炮位。最令人动容的是,红军在山上仅存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炮弹仅有三发。战士们将炮架在山顶,对准敌军集结地,第一发试射未中,第二发仍偏,第三发终于命中敌指挥所。炮声一响,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回援,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溃退。这“炮声隆”三字,不仅是对战场实况的写实,更是对革命信念的礼赞——哪怕只有一门炮、三发弹,只要信念不灭,便能震慑强敌。

这场战斗的胜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打破了敌人“八月失败”的围剿计划,更极大鼓舞了全国革命士气。黄洋界保卫战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已从城市暴动的挫折中走出,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在得知胜利消息后,挥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两句,将这场战斗的壮烈与胜利的喜悦凝于笔端。词中“宵遁”二字尤为精妙,既写出敌军仓皇逃窜的狼狈,也暗含对敌人外强中干的讽刺,更彰显出红军以智取胜、以勇克敌的豪情。

黄洋界上的炮声,早已随历史远去,但它的回响却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激荡。它提醒我们,革命胜利从来不是靠侥幸,而是靠坚定的信仰、科学的战略和人民的拥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红军没有退缩,而是因地制宜,发动群众,以灵活战术弥补装备劣势。这种实事求是、依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所在。今天,我们回望黄洋界,不仅是在追忆一场战斗,更是在重温一种精神——那种在绝境中奋起、在困难中坚守、在逆境中前行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黄洋界上的炮声,是革命火种的延续,是民族精神的回响。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面对挑战与压力,唯有坚定信念、团结群众、勇于创新,才能突破重围,开辟新局。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长征路上的万里跋涉,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到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的每一步,都印证着“敌军宵遁”背后的深层逻辑:正义的事业终将胜利,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

黄洋界依旧云雾缭绕,山风拂过,仿佛仍能听见那声炮响。它不只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未来的号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仍需铭记那炮声中的勇气与智慧,传承那份在危难中挺立、在逆境中奋发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书写属于中国人民的胜利篇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