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的下一句是“是以有德”。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短短十六个字,蕴含着老子对“德”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自然之道”的核心理念。它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对人性、社会与自然秩序的哲学反思。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将“德”理解为行为规范、外在约束,而老子却以逆向思维指出:真正的“德”恰恰不在于刻意追求,而在于不执着于“德”之名相。

老子所言的“上德”,并非指地位高的人所具备的德行,而是指那种最接近“道”的、最本真的德性。这种德性不张扬、不标榜,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江河奔流,顺势而为。一个真正有“上德”的人,不会刻意表现自己的善良、谦逊或奉献,因为这些品质已内化于其生命之中,成为自然的流露。他们不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也不以“有德”自居。正因如此,他们才真正“有德”。相反,那些时刻提醒自己“不失德”的人,反而陷入了对“德”的执着与表演之中。他们行善是为了被人称赞,谦让是为了赢得名声,这种“下德”虽看似合乎道德规范,实则已偏离了“道”的本质。因为一旦“德”成为被计算、被衡量的对象,它就不再是纯粹的德,而沦为一种工具或手段。

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启示。现代社会强调“正能量”“榜样力量”,鼓励人们公开行善、记录善行,这本无可厚非。当“行善”变成一种需要被看见、被记录、被表彰的行为时,其内在的纯粹性便可能受到侵蚀。有人捐款后高调宣传,有人做志愿者只为简历增色,这些行为虽客观上带来积极影响,但其动机已掺杂了功利色彩。老子提醒我们,真正的德不应依赖于外界的认可,而应源于内心的自然流露。一个母亲为孩子付出,从不觉得自己在“行德”;一位医生救死扶伤,不认为自己在“积德”。他们的行为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其背后没有“德”的执念,只有“道”的顺应。这种“不德”,恰恰是“有德”的最高体现。

进一步看,“上德不德”还揭示了道家对“名”与“实”的辩证思考。在老子看来,“德”一旦被命名、被定义、被制度化,就容易被异化。当社会制定出“道德模范”的标准,人们便开始迎合这些标准,而非回归本心。这种“不失德”的焦虑,反而使人远离了真正的德。正如庄子所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当社会过度推崇某种道德典范时,也可能催生虚伪与伪善。真正的道德,不应是外在的规训,而应是内在的觉醒。它不靠宣传,不靠评比,而靠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与自省。一个社会若能以“上德不德”为精神底色,便不会陷入“为德而德”的困境,而是让德性如空气般自然存在,无需言说,却无处不在。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上德不德”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治理。一个理想的治理者,不应以“施德”自居,而应以“无为”为本。他不去强行推行某种道德标准,而是创造一种环境,让百姓自然向善。正如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这种治理方式看似“不作为”,实则是最高明的“作为”——它不干预,却成就一切。相反,那些不断颁布道德法令、设立奖惩机制的治理,往往陷入“下德不失德”的循环,越强调德,越暴露德的缺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道德的误解与执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德,不是表演,不是标榜,不是计算,而是如呼吸般自然的存在。当我们放下“我要有德”的念头,反而更接近德的本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不德”的智慧——在平凡中践行,在无声中成就,在无为中实现真正的“有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