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马扬鞭上疆场的下一句,是“誓扫匈奴不顾身”。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怒马扬鞭上疆场,誓扫匈奴不顾身。”虽然后两句在流传中常被独立引用,甚至被误认为出自不同诗作,但其精神内核与整首诗的气魄一脉相承,展现的是戍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这句诗不仅承载着古代边塞将士的热血与信念,更在千年后的今天,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精神象征。

边塞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尤以盛唐为最。那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交融、战事频仍的时代。边关不仅是地理的边界,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交汇点。王昌龄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笔下将士的形象并非单纯的战争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远离故土,驻守孤城,面对的是“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凉景象,是“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艰苦岁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展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坚定信念——“不破楼兰终不还”。而“怒马扬鞭上疆场,誓扫匈奴不顾身”,正是这种信念在行动上的爆发。

“怒马扬鞭”四字,极具画面感。怒,是情绪的激昂,是斗志的燃烧;马,是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将士最亲密的伙伴;扬鞭,是出发的信号,是冲锋的姿态。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仿佛看见一骑绝尘,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将士策马疾驰,直奔战场。而“上疆场”则点明了目的地——那不是寻常的演武场,而是生死相搏的边疆前线。这一句,是出征的号角,是决心的宣示。紧接着的“誓扫匈奴不顾身”,则将这种豪情推向高潮。“誓扫”二字,是誓言,是目标,是必胜的信念;“匈奴”在此处泛指外敌,象征着一切威胁国家安宁的敌对势力;“不顾身”则道出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功名,不是为了封妻荫子,而是为了家国大义,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这种精神并非只存在于古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危难,总有人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从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决绝,到抗日战争中无数无名英雄的牺牲,无一不是“怒马扬鞭上疆场,誓扫匈奴不顾身”的现实写照。他们或许没有战马,没有金甲,但那份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信念,与千年前的戍边将士并无二致。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句诗所体现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战争本身。在现代社会,我们虽不再面对刀光剑影的疆场,但“疆场”的形式却在不断演变。科研攻关是疆场,脱贫攻坚是疆场,疫情防控是疆场,国际竞争也是疆场。面对技术封锁,科学家们日夜攻关,不正是“怒马扬鞭”?面对贫困顽疾,基层干部扎根一线,不正是“誓扫不顾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护人员逆行出征,不正是“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正是这句古诗在新时代的回响。

精神的力量,往往在困境中最为耀眼。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当安逸生活与责任使命产生矛盾时,这句诗便如一道闪电,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选择前行;真正的担当,不是没有退路,而是在退无可退时依然选择坚守。古人以血肉之躯捍卫山河,今人以智慧与奉献守护家园,形式不同,精神如一。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民族的脊梁,正是由无数“怒马扬鞭”的瞬间铸就。他们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不被铭记,但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身影,撑起了国家的尊严,延续了文明的火种。而“誓扫匈奴不顾身”的誓言,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面对挑战时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怒马扬鞭上疆场,誓扫匈奴不顾身”,不应仅将其视为一句豪迈的诗句,更应视其为一种精神的召唤。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怀家国,肩负责任,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疆场上的勇士。真正的英雄,不在遥远的边关,而在每一个平凡却坚定的选择之中。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疆场”上,怒马扬鞭,不负此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