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自当扶摇上,岂可困于方寸间。
这句出自《庄子·逍遥游》的“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当代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不再仅仅是古人对大鹏乘风而起的浪漫想象,更成为无数青年在成长路上自我激励的精神图腾。少年者,心未锢,志未折,血未冷,眼中有光,脚下有路。他们本应如大鹏展翅,借时代之风,冲云霄之巅。然而现实之中,太多少年被琐碎的日常、世俗的期待、内心的怯懦所束缚,困于方寸之地,不敢远行,不敢高飞。于是,“少年自当扶摇上”便不再只是诗意的吟诵,而是一种叩问:我们是否还保有那份冲破桎梏的勇气?我们是否还相信,自己真的能飞?
在当代社会,少年所面临的“方寸”远比想象中复杂。它可能是父母口中“稳定最重要”的规训,是老师强调“分数决定命运”的焦虑,是同龄人之间“内卷”带来的无形压力,是社交媒体上“成功模板”的反复灌输。这些声音层层叠加,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少年困在“安全区”内。他们开始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规避风险,习惯于在别人设定的轨道上奔跑。久而久之,梦想被搁置,激情被消磨,扶摇而上的念头,竟成了遥远的传说。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突破。少年之“扶摇”,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完美,而在于内心的觉醒。当一个人开始质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开始追问“我究竟想要什么”,他便已迈出挣脱的第一步。扶摇,始于觉醒,成于行动。
曾有一位山区少年,自幼家境贫寒,学校简陋,资源匮乏。但他从未将命运归咎于环境。他每天徒步两小时上学,途中背诵课文;夜晚在油灯下写作业,直至深夜。他读书,不是为了“跳出农门”的功利,而是因为他相信:知识能让他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他自学编程,用省下的生活费购买二手电脑,在课余时间开发小程序。起初无人理解,甚至被嘲笑“不务正业”。但他坚持,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在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而学,而是在为内心的“可能性”而拼。后来,他设计的教育类应用被一所高校采纳,他也被破格录取。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却真实地诠释了“扶摇”的本质——不是等待风来,而是主动造风。少年扶摇,不靠天赐良机,而靠日复一日的积累与不放弃的坚持。
扶摇而上,并非意味着要脱离现实,也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理想。它更是一种生命姿态: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热爱;在遭遇挫折之后,依然选择前行;在看到世界的复杂之后,依然选择相信纯粹。扶摇,是向上的姿态,更是向内的探索。它要求少年不断审视自我,明确方向,不被潮流裹挟,不被情绪左右。真正的扶摇者,懂得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浮躁中守住初心。他们或许走得慢,但每一步都坚定;他们或许不耀眼,但每一步都真实。他们不追求瞬间的爆发,而追求持续的上升——像大鹏,借风而行,却不依赖风;像星辰,看似静止,实则永动。
少年自当扶摇上,岂可困于方寸间。这不仅仅是一句激励,更是一种责任。时代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日新月异,世界瞬息万变,唯有保持“扶摇”的姿态,才能不被淘汰,才能有所作为。而这份姿态,不应只属于少数“天才”或“幸运儿”,它应属于每一个不甘平庸、心怀理想的少年。无论出身如何,无论境遇如何,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便皆可扶摇。
扶摇,不是逃离现实,而是超越现实;不是孤高自许,而是脚踏实地地仰望星空。少年之志,当如鲲鹏,起于北冥,徙于南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至少,不应在方寸之间自我设限。当每一个少年都能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跃升,汇聚起来,便是民族向上的力量,便是文明不息的火种。
少年自当扶摇上,而扶摇之后,是更广阔的天地,是更自由的灵魂,是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