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原上草”的下一句是“悠悠见南山”。
这句诗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五》,全诗为:“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清清原上草,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闲适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悠长。其中“清清原上草,悠悠见南山”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清新宁静,更寄托了诗人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
陶渊明一生多次出仕,又多次辞官,最终在四十一岁时彻底归隐,回到故乡浔阳柴桑的田园之中。他厌倦了官场的虚伪与倾轧,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句“清清原上草,悠悠见南山”正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原野上的草色青翠,随风轻摇,仿佛在低语着自然的宁静;而远处的南山,在夕阳的映照下轮廓柔和,云雾缭绕,宛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诗人伫立原上,目光所及,是草色连天,是山色含黛,是飞鸟归巢,是万物各得其所。这种“悠悠”之感,不是时间的缓慢,而是心灵的舒展与自由。
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并非单纯的风景,而是与人的精神相呼应的镜像。原上之草“清清”,既指草色之青翠,也暗喻心境的澄澈;南山“悠悠”,既写山势之绵延,也象征心绪之从容。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构建了一个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世界。他不再为仕途奔波,不再为功名焦虑,而是以一双平静的眼睛观察自然,以一颗淡泊的心体悟生活。山涧可濯足,新酒可共饮,荆薪可代烛,连夜晚的短暂都因欢愉而显得珍贵。这种生活看似简朴,实则丰盈。它不依赖外在的繁华,而源于内心的安宁。陶渊明用诗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在平凡中发现美,在寂静中听见内心的声音。
这一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然的依恋,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工作、压力、信息洪流裹挟,常常感到身心俱疲。而“清清原上草,悠悠见南山”就像一剂良药,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抬头看看天空,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我们不必真的归隐山林,但可以在心中留一片“原上草”,在喧嚣中守护一份“悠悠”的从容。这种从容,是对生活的尊重,是对自我的接纳,也是对世界温柔的凝视。
陶渊明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诗意,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最真实的生活。他的诗不是写给权贵看的,而是写给自己的心听的。正因如此,它才能穿越时间的尘埃,在今天依然打动人心。当我们读到“清清原上草,悠悠见南山”时,仿佛也站在那片原野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山风拂面,听见了飞鸟归巢的鸣叫。那一刻,我们与千年前的诗人心灵相通,也重新找回了那个被遗忘的自己。
人生在世,总会有迷茫与疲惫,但总有一片原野在等待我们驻足,总有一座南山在远处静静伫立。只要愿意停下脚步,抬头远望,我们便能看见那“清清”的草色,那“悠悠”的山影。这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的归宿。陶渊明用他的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归隐,不在山林,而在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