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不折”的上一句是“锲而舍之”,下一句是“金石可镂”。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原文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十六个字,言简意深,凝聚了古代先贤对学习、坚持与意志的深刻洞察,成为千百年来激励无数人奋发向上的箴言。它不仅是一句格言,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恒心与毅力的礼赞。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今天,人们常常被“速成”与“捷径”所诱惑,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积累与坚持的力量。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恰恰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就,从来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就像雕刻家手中的刻刀,每一次敲击看似微不足道,但持续不断,终能让坚硬的金属或顽石显现出精美的纹路。学习、工作、修身、立业,莫不如此。若因一时未见成效便放弃,即使面对看似脆弱的“朽木”,也无法折断;而若持之以恒,哪怕面对“金石”,也能雕刻出奇迹。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揭示的是放弃的代价。这里的“朽木”并非指真正腐烂无用的木头,而是比喻那些看似容易攻克的目标或任务。即便目标简单,若中途放弃,结果依然是“不折”——一事无成。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现实中,许多人抱怨自己“不够聪明”“没有天赋”,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坚持过。比如学习一门外语,初期热情高涨,背单词、练听力,但几周后因进展缓慢便心生倦怠,最终放弃。此时,哪怕这门语言对他人而言“如朽木般易折”,于自己却始终“不折”。这并非语言难学,而是意志未坚。荀子用“朽木”作比,正是为了强调:连最基础的目标都无法完成,根源不在外部难度,而在内心的懈怠与退缩。

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则展现了坚持的伟力。金石坚硬,非人力可轻易改变,但只要有恒心,持续雕琢,终能成形。这不仅是物理上的可能,更是心理与精神上的胜利。历史上无数成就非凡之人,并非天生异禀,而是凭借“不舍”的精神,在平凡中积累出不凡。司马迁忍辱负重,历时十余年著成《史记》;李时珍踏遍千山,尝百草,终成《本草纲目》;爱迪生试验千余次,方找到合适的灯丝。他们面对的,何尝不是“金石”?但正是“不舍”二字,让他们在时间的洪流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力量,不依赖天赋,不仰仗运气,只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

更值得深思的是,“锲”与“舍”之间,往往只差一步。许多人并非不想成功,而是败在了“再坚持一下”的临界点上。心理学中的“半途效应”指出,人在目标接近完成时,反而容易因疲惫或自我怀疑而放弃。此时,若能以“金石可镂”的信念自我激励,便可能突破瓶颈,迎来转机。学习如此,科研如此,人生亦如此。坚持,不是一味蛮干,而是有方向的持续投入,是面对挫折时的理性调整与心理韧性。它要求我们既不被短期失败击垮,也不因长期无果而怀疑方向,而是始终相信:只要不停下,每一步都在接近目标。

从“朽木不折”到“金石可镂”,荀子用对比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关于努力与结果的完整逻辑链:放弃,则易事亦难;坚持,则难事可成。这不仅是学习的法则,更是人生的哲学。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会遇到看似“朽木”的简单任务,也常会面对“金石”般的巨大挑战。但无论难易,决定成败的,从来不是任务本身,而是我们是否拥有“不舍”的意志。

今天,我们重读这句古语,不应仅将其视为一句格言背诵,而应将其内化为一种行动指南。在学业上,面对难题,不轻言放弃;在职场上,面对压力,不轻易退缩;在生活中,面对理想,不因现实而妥协。每一次坚持,都是对“金石可镂”信念的实践;每一次不折,都是对“锲而舍之”后果的警醒。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雕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短短十六字,道尽坚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世界从不辜负努力的人,但只眷顾那些从不放弃的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智慧依然熠熠生辉,照亮前行的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