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兴遄飞”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原句为:“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此句描绘的是登高望远、心绪舒展之际,豪情逸致如风驰电掣般奔涌而出的情景。它不仅是文采飞扬的写照,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凝练表达——当人的情感与天地共鸣,思绪便如飞鸟穿云,不受拘束。这句经典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诗意,更在于它前后语境所构建的完整意境。要真正理解“逸兴遄飞”的意蕴,必须回溯其上一句,并展望其下一句,方能窥见王勃笔下那一场精神盛宴的全貌。

上一句“遥襟甫畅”,是“逸兴遄飞”的情感铺垫。所谓“遥襟”,即远怀,指登高望远时心胸的舒展与视野的开阔;“甫畅”则是刚刚舒畅之意。这四个字描绘的是一种从压抑到释放的心理转变过程。王勃在滕王阁上,俯瞰赣江,远眺山川,原本可能因人生际遇、仕途坎坷而郁结的心绪,在这一刻被浩荡江风与壮丽景色涤荡一空。胸中块垒顿消,精神豁然开朗。这种“甫畅”并非突如其来的狂喜,而是经历沉淀后的自然流露。正如久困于斗室之人,一旦步入旷野,呼吸到第一口清冽的空气,那种由内而外的通透感,便是“遥襟甫畅”的真实写照。没有这一句的铺垫,“逸兴遄飞”便如无源之水,虽美却显突兀。正是“遥襟甫畅”为“逸兴遄飞”提供了情感基础与心理空间,使后者得以如春雷乍响,破空而来。

而“逸兴遄飞”之后,紧接的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这两句以自然之景呼应内心之情,将抽象的“逸兴”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视听意象。“爽籁”指清越的箫管之声,“纤歌”是婉转的轻吟,二者交织,仿佛清风自起,拂面而来;而歌声凝滞处,连天上的白云也似被其深情所感,停驻不前。这里,王勃巧妙地运用了通感与夸张,将内心的飞扬情致投射于天地万物,使自然成为情感的共鸣箱。清风因乐声而生,白云因歌声而遏,这并非物理现象,而是心与境交融的极致表现。此时的“逸兴”已不只是个人的情绪波动,而是与宇宙节律共振的宏大体验。从“遥襟甫畅”到“逸兴遄飞”,再到“清风生”“白云遏”,王勃构建了一条由内而外、由情入景的完整精神轨迹,展现了人在审美高峰时刻的超越性体验。

这三句连读,便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精神图景:先有心胸的开阔,继而有情致的奔涌,终有天地为之动容的回应。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审美规律——真正的“逸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现实的超越与对美的感知。王勃在仕途受挫、人生失意之际,仍能登临胜境,借山水以抒怀,正说明真正的精神自由,不在于外在的顺遂,而在于内心的澄明与对美的敏锐捕捉。当人能够暂时脱离功利计较,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世界,便可能触发“遥襟甫畅”的瞬间,进而迎来“逸兴遄飞”的巅峰体验。这种体验,是文学、艺术与哲学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有限中触摸无限,在刹那中把握永恒。

今日读来,“逸兴遄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被琐事缠身,心灵日益钝化,难有真正舒展的时刻。王勃的这三句提醒我们:精神的高飞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仰望星空,聆听风声,或沉浸于一首诗、一段音乐、一幅画,便有可能重现“遥襟甫畅”的瞬间。那一刻,心门开启,思绪如鸟出笼,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这种体验,虽短暂,却足以照亮漫长人生。

“逸兴遄飞”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美在远方,也在当下;自由不在别处,而在心灵的舒展与情致的飞扬之中。当我们学会在平凡中寻找诗意,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宁静,便有可能在某个清晨、某次远行、某场对话中,迎来属于自己的“遥襟甫畅,逸兴遄飞”——那一刻,清风自来,白云停驻,世界因你而不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