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酒高殿上的下一句是“陈筵列绮馐”。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其四十一》,全诗为:“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秋草下黄叶,朝看一荣枯。置酒高殿上,陈筵列绮馐。且愿长如日,谁云生有涯。”这短短几句,勾勒出一幅秋日高殿设宴、人生感怀的画卷。它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贵族宴饮的奢华气象,更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从“置酒高殿上”到“陈筵列绮馐”,表面是场景的铺陈,实则暗藏情感的转折,由外在的繁华转向内在的沉思,由物质的丰盛映照出精神的孤寂。

“置酒高殿上”,五字之中气象万千。高殿,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聚集之所。酒,是欢宴的媒介,也是抒怀的载体。当酒被置于高殿之上,便不再是寻常的饮食之物,而成为一种仪式、一种姿态。它象征着对当下时刻的珍视,也暗含对未来的不确定。李白选择以“望白云”起笔,将视线投向高远的天空,云卷云舒,无拘无束,与殿中之人形成鲜明对比。人虽身处华堂,心却向往自由。而“商飙起寒梧”一句,秋风骤起,寒意袭人,梧叶飘零,自然界的萧瑟与内心的孤寂悄然呼应。此时,酒已备好,殿已高筑,但诗人的心却并未因外在的繁华而安定。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欢愉,而是“秋草下黄叶,朝看一荣枯”——草木一秋,荣枯转瞬,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朝生暮死,盛衰无常。这种对生命短暂的敏锐感知,使“置酒高殿上”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宴饮,而是一次对存在本质的叩问。

紧接着,“陈筵列绮馐”五字,笔锋一转,由虚入实,由情入景。筵席铺陈,珍馐罗列,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极尽奢华之能事。这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是盛唐气象的缩影。在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贵族阶层崇尚宴饮,以酒会友,以诗抒怀。李白并未沉溺于这种表面的欢愉。他深知,“绮馐”虽美,终有尽时;高殿虽巍,终将倾颓。他并未止步于对宴饮的描写,而是借酒兴抒发胸中块垒。他愿“长如日”,希望时光永驻,光明常在,但随即又以“谁云生有涯”反问,直指人生有限、岁月无情的现实。这一问,如惊雷贯耳,打破了宴饮的喧嚣,将读者从繁华的幻象中拉回现实的深渊。酒能醉人,却难醉心;筵可列绮,却难列永恒。诗人所求的,不是短暂的欢愉,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认。他渴望超越时间的桎梏,却不得不面对生之有限。这种矛盾,正是李白诗歌中最动人的张力。

从“置酒高殿上”到“陈筵列绮馐”,看似只是宴饮场景的推进,实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层层展开。前者是空间的构建,后者是物质的铺陈,但两者共同服务于一个核心: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与对永恒之美的追寻。李白并未否定宴饮的价值,他享受酒与诗的结合,享受与友人共饮的片刻欢愉。但他更清楚,这一切终将随风而逝。他的诗中既有豪放不羁的洒脱,也有深沉悲悯的感伤。他能在“高殿”之上举杯邀月,也能在“黄叶”之下独对苍茫。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世无数人共鸣的精神回响。

回望整首诗,“置酒高殿上,陈筵列绮馐”不仅是两句工整的对仗,更是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它让我们看到,盛唐的繁华背后,是文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宴饮的喧嚣之下,是灵魂对永恒的渴望。李白以酒为舟,以诗为桨,在时光的河流中奋力前行,试图在有限中捕捉无限,在瞬间中留住永恒。而“陈筵列绮馐”这一句,既是宴饮的高潮,也是沉思的起点。它提醒我们:人生如筵,终将散场;但正因如此,才更应珍视当下的每一刻,在有限中活出无限的可能。置酒高殿,列绮陈筵,不为炫耀,只为铭记——铭记这短暂却绚烂的浮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