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可摘星的下一句,是“下可揽月”。这并非出自某位古人的诗句,而是今人从传统意象中提炼出的对仗之语,既承袭了中华文化中对天地的敬畏与向往,又映照了当代人精神追求中那份既高远又踏实的理想主义。摘星,是仰望苍穹时的豪情,是少年意气中“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揽月,则是俯察大地后的沉静,是历经世事仍不忘初心的执着。这一上一下之间,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是心灵的跃迁——从仰望到俯身,从幻想到实践,从个体到世界。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星辰的向往从未停歇。屈原在《天问》中向宇宙发问,张衡造地动仪、观天象,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袂飘举,仿佛随时要挣脱地心引力,飞向那无垠的星河。而“手可摘星辰”一句,出自李白的《夜宿山寺》,以夸张的笔法描绘出山巅之高,仿佛伸手便能触碰到夜空中的星辰。这种意象,早已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高度,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对极限的挑战,对梦想的执着。摘星虽美,却终究是单向的仰望。它象征着理想的高悬,却未必能落地生根。真正的勇者,不仅敢于仰望星空,更懂得俯身大地,将理想转化为行动。于是,“下可揽月”便应运而生。这里的“揽月”,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将月亮收入怀中,而是指以脚踏实地之姿,去拥抱现实,去承担责任,去实现理想。它源自“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意,却在时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的内涵——不是逃离尘世的幻想,而是深入人间的实践。

在当代社会,这种“上可摘星,下可揽月”的精神尤为珍贵。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星空。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天宫”空间站,中国人正一步步将“摘星”的梦想变为现实。每一次火箭升空的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在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的演算,是工人在车间中一丝不苟的焊接,是科研人员在失败中反复尝试的坚韧。他们或许从未真正触摸过星辰,却在地面上用双手“揽”住了月亮——那是对科学的敬畏,对事业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同样,在社会基层,无数普通人也在践行着“揽月”的精神。乡村教师扎根偏远山区,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未来;社区工作者穿梭于街巷之间,为居民排忧解难;医护人员在疫情中逆行出征,守护生命之光。他们或许没有机会“摘星”,却以平凡之躯,揽住了人间最珍贵的“月”——希望、温暖与尊严。

这种上下之间的张力,正是人生最动人的节奏。摘星是梦想的起点,是灵魂的灯塔;揽月是行动的路径,是理想的归宿。没有摘星的勇气,人生便少了仰望的维度,容易陷入庸常与麻木;没有揽月的踏实,理想便成了空中楼阁,终将在现实的狂风中崩塌。唯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在仰望中保持清醒,在俯身中不失方向。古人讲“知行合一”,今人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其本质皆在于此。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不会只满足于在梦中摘星,也不会甘于在泥泞中匍匐。他会在星空下校准方向,在大地上稳步前行。他懂得,摘星不是为了炫耀高度,而是为了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揽月不是为了沉溺现实,而是为了将理想照进人间。

“上可摘星,下可揽月”,这八个字,既是对个体生命境界的概括,也是对民族精神气质的写照。它告诉我们:理想不应是遥不可及的幻影,而应是可触可感的实践;行动不应是理想的反面,而应是理想的延伸。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坐标——既能以星辰为志,不坠青云之志;又能以大地为基,不辞涓滴之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浩瀚宇宙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也才能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不凡的意义。摘星者,心向远方;揽月者,足踏实地。而人生,正是在这上下之间,完成了从梦想到现实的壮丽跨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