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板上的死鱼,眼睛还睁着,像是凝固在最后一刻的惊愕。它躺在清晨的菜市场角落,鳞片被水冲得发亮,鱼鳃微微张开,仿佛仍在试图呼吸。摊主正用一把钝刀刮去鱼鳞,动作熟练却带着几分机械,仿佛这不过是每日重复的例行公事。鱼身下垫着的报纸已被血水浸透,墨迹晕染开来,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路过的行人匆匆一瞥,有人皱眉,有人视若无睹,仿佛这条鱼从未有过生命,只是案板上的一块待处理的食材。

这场景在城市中再寻常不过,却总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中某根隐秘的弦。我们早已习惯将生命切割、分类、标价,然后心安理得地消费。鱼如此,鸡鸭如此,牛羊亦如此。我们谈论着“新鲜”“现杀”“现做”,仿佛这些词能赋予死亡一种仪式感,让剥夺生命的过程显得不那么突兀。可当目光真正落在那条死鱼身上,当它的眼睛与我们对视,那一刻,我们是否还能坦然地说:“它只是食物”?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进程中,食物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它承载着文化、信仰、伦理与情感。古代中国有“不食不时”之说,强调顺应自然节律取食;印度教视牛为圣物,禁食牛肉;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饮食律法,对屠宰方式有严格规定,强调“减少痛苦”。这些传统背后,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即便必须取用,也需以尊重为前提。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正在悄然瓦解这种敬畏。鱼在养殖池中密集生长,被快速催肥,然后被电击、窒息或活杀。它们的生命被压缩成生产线上的一环,死亡成为标准化流程的一部分。我们看不见它们的挣扎,听不到它们的哀鸣,于是心安理得地认为:它们本就不该有痛苦。

更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对“食物”的认知,早已被视觉与味觉所主导。我们评价一条鱼,先看是否鲜活,再尝是否鲜美,却极少追问它如何来到案板。我们追求“现杀”的鲜味,却不愿面对“杀”的过程。这种割裂,是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种缩影:我们渴望真实,却又逃避真实。我们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却拒绝承担其背后的代价。当一条鱼被开膛破肚,内脏被随意丢弃,我们看到的只是“食材”,而非“生命”。我们甚至为这种“高效”而自豪,认为这是文明的进步。可进步的代价,是否正在于我们逐渐丧失了对生命的同理心?

菜市场的一角,摊主终于将鱼处理完毕,剁成几段装进塑料袋。顾客付钱离开,塑料袋在风中轻轻晃动,鱼段在袋中沉默。不远处,一个孩子指着袋子问母亲:“鱼为什么不动了?”母亲回答:“因为它死了,要变成我们碗里的菜。”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困惑。这困惑,或许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却又在成长中被逐渐抹去的——关于生命、死亡与消费的最初叩问。

我们无法也不必完全拒绝食用动物,但至少可以尝试以更清醒的态度面对这一过程。选择更人道的养殖方式,支持可持续的渔业,减少食物浪费,甚至只是在下刀前默念一句“感谢你的生命”,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回应。案板上的死鱼不会说话,但它以沉默提醒我们:每一口食物,都曾是另一个生命的全部。当我们学会在消费中保留一份敬畏,或许才能真正理解,所谓文明,不仅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更在于我们如何对待那些被我们取用的生命。

那条鱼最终被端上餐桌,成为一道清蒸鱼。有人称赞火候恰到好处,有人讨论酱油的配比。没有人再提起它曾睁着眼睛躺在案板上的模样。但或许,正是这些被忽略的细节,构成了我们与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连接。下一次,当我们在厨房面对一条鱼、一只鸡、一块肉时,不妨多看一眼,多想一秒——那不只是食物,那是一个曾经活过的生命,以它的方式,参与了我们存在的瞬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