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治水的下一句,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其中“政善治”正是“上善治水”的下一句。这句话并非孤立存在,它承载着老子深邃的哲学智慧,将水的特性与为政之道、为人之德融为一体。若仅从字面理解,“治水”是治理江河湖海,防止洪涝灾害,保障民生;但从哲学层面看,“上善治水”更是一种隐喻,指向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治理智慧。而“政善治”三字,正是这种智慧在政治领域的直接体现。

“上善若水”之所以被老子推崇为最高境界的善,是因为水具有不争、谦下、包容、柔韧、顺势而为的特质。它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甘愿居于低洼之地,接受污浊,净化自身,最终成就大用。这种品性,正是理想治理者应当效仿的典范。在现实政治中,许多统治者追求强力控制、严刑峻法、扩张疆域,试图以刚强手段维持秩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激起民怨,导致社会动荡。而“上善治水”所倡导的,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治理方式。它不强调权力的张扬,而注重顺应民心、因势利导、以民为本。正如水能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久与柔韧。治理国家亦当如此,政策的推行不应是强加于民,而应如水般渗透,润物无声。

进一步来看,“政善治”并非指政治上的“治理”行为本身,而是指治理的方式应当达到“善”的境界。这里的“善”,不是简单的“好”或“有效”,而是一种合乎道、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治理智慧。它要求执政者具备“居善地”的谦卑,不居功、不凌人;“心善渊”的沉静,不浮躁、不妄动;“与善仁”的仁爱,不刻薄、不暴虐;“言善信”的诚信,不欺瞒、不失信;“事善能”的务实,不空谈、不虚耗;“动善时”的审时度势,不冒进、不拖延。这些品质,共同构成了“政善治”的内在支撑。历史上,凡是长治久安的朝代,其治国理念往往暗合此道。例如汉初的“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正是“上善治水”思想的实践体现。水不强行改道,而是因地形而流;政不强行干预,而是因民情而动。这种治理,看似柔弱,实则最为持久。

在当代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多元的利益诉求、快速的技术变革,传统的刚性治理模式已显疲态。过度依赖行政命令、绩效考核、数字监控,虽能在短期内维持秩序,却难以激发社会的内在活力与创造力。而“上善治水”与“政善治”的智慧,恰恰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范式:以柔性政策引导社会自我调节,以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以制度设计保障公平正义,以文化熏陶培育公民道德。在环境保护中,与其用严苛罚款迫使企业减排,不如通过绿色补贴、技术扶持、公众参与等方式,让企业主动转型;在社区治理中,与其由街道办大包大揽,不如培育居民自治组织,激发基层活力。这种治理方式,正如水一般,不张扬却无处不在,不强硬却润物无声。

“上善治水”与“政善治”的深层逻辑,在于对“道”的体认与践行。道法自然,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治理者不应以主观意志强行扭曲,而应如水流一般,顺应规律、因势利导。水不争高而自处下,政不争功而民自安;水不拒污而能自清,政不拒谏而能自明。真正的善治,不是让权力无处不在,而是让民众感受不到权力的压迫,却享受到秩序的安宁。这种治理,不是靠命令与强制,而是靠信任与共识;不是靠控制与压制,而是靠引导与激励。它要求执政者放下“我执”,以民为本,以道为依归。

“上善治水”的下一句“政善治”,不仅是对治理行为的描述,更是对治理境界的追求。它提醒我们,最高明的治理,不是轰轰烈烈的变革,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权力的彰显,而是德性的流露;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万物的和谐共处。在当今世界,面对生态危机、社会撕裂、信任缺失等挑战,老子的智慧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唯有回归“上善若水”的精神,践行“政善治”的理念,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有温度、有尊严的治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善治若水,则舟行万里,风平浪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