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田埂上,脚底是松软的泥土,耳边是风拂过稻浪的沙沙声。田埂窄而蜿蜒,像一条细线将田野分割成整齐的方格,又像大地的掌纹,记录着农人日复一日的辛劳与期盼。清晨的露水尚未干透,草叶上的水珠沾湿了裤脚,带来一丝凉意。这并非一条寻常的小路,它承载的不仅是脚步,更是人与土地之间最原始、最深刻的连接。它通向的不是远方,而是记忆深处那一片金黄的稻穗、一声悠长的吆喝、一缕炊烟升起的村庄。

走在田埂上,每一步都踩在时间的褶皱里。农人天未亮便起身,扛着锄头、牵着牛,沿着田埂走向自己的田地。他们弯着腰,在泥土中播种、除草、施肥,汗水滴入土中,与雨水一同滋养着作物的根脉。田埂因此成了他们最熟悉的路径,也是他们与土地对话的媒介。它不宽,容不下两脚并排,却足以承载一个家庭的希望。春天,田埂旁冒出嫩绿的草芽,孩子们赤脚奔跑,追逐蝴蝶;夏天,稻苗拔节,田埂被踩得结实发亮,农人蹲在埂边观察水层,判断是否需要灌溉;秋天,稻穗低垂,田埂成了晾晒谷物的天然平台,金黄的稻粒铺满其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冬天,田埂裸露,覆着薄霜,农人仍会走上去,检查沟渠是否通畅,为来年的耕作做准备。田埂,是农事节律的刻度,是季节流转的见证者。

田埂不仅是物理的路径,更是情感的纽带。它连接着村庄与田野,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小时候,祖母常牵着我的手走在田埂上,教我辨认稻苗与杂草,告诉我哪块田是张家的,哪块是李家的。她说:“田埂是田的脊梁,人要是没脊梁,站不直;田要是没田埂,水就留不住。”那时我不懂,只觉得她说话时眼角的皱纹像田埂一样深。后来,我离开村庄求学、工作,在城市的高楼间穿行,却总在梦中回到那条窄窄的田埂。梦中,我赤脚踩在温热的泥土上,稻穗轻扫我的小腿,远处传来母亲唤我回家的声音。如今,许多村庄的年轻人都去了城市,田埂渐渐被荒草覆盖,有些甚至被推平,成了机耕道或水泥路。但每逢清明或春节,我仍会回到老家,特意绕道走一段老田埂。脚下的泥土依旧松软,风依旧带着稻香,只是田里的劳作声少了,牛铃不再响起。只要我站在这里,就能听见土地的低语,听见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呼唤。

走在田埂上,我渐渐明白,它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教会人谦卑——人不能凌驾于土地之上,只能顺应它的节奏;它教会人坚持——哪怕路窄,只要一步步走,总能抵达;它教会人珍惜——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每一寸土地都值得敬重。田埂窄,却从不逼仄;它低,却从不卑微。它不争不抢,默默承载着万物的生长,也承载着人的记忆与情感。当城市化的浪潮席卷乡村,当机械取代人力,当土地被重新规划,我们或许会失去许多田埂,但不应失去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感知,对生活的本真理解。

走在田埂上,下一句不是“回家吃饭”,而是“土地还在,根就还在”。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只要还记得那条窄窄的小路,还记得泥土的芬芳,还记得弯腰插秧时脊背的酸痛,我们便从未真正离开。田埂,是大地写给人类的一封长信,字迹是脚印,内容是岁月,落款是永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